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 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非常强调技法训练的艺术,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临习古圣先贤的法帖,是学习传统书法的不二法门。然而,今天的书法爱好者们,大多是上班族、在校学生以及老年朋友。他们或时间紧张、少有余暇,或年老体弱、视力不济,因而迫切祈望能够拥有一套入门浅易、阅读轻松、临习便捷、功效明显的书法普及读物。
这样,读者既能便捷地临习碑帖,又能完全通畅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两者相得益彰,能够极大地提高读者的临习功效,给予他们多方面的阅读收益,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在碑帖读物出版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本书原碑帖范字和基本技法的内容由徐林义负责,隶书的形成和作品评介以及文本阅读理解的内容由王玉池承担。全书具备完全的阅读内容和完全的临习功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希望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传统碑帖的“良师益友”。
隶书的定型化过程与《石门颂》
公元前年到公元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从汉字形体发展看,两汉时代篆书渐退,隶书大盛,成为实用书体。这一时期,在隶书定型化的同时还产生了行草书。
汉代立国之初,虽然典章制度“汉承秦制”,但在文化思想上却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礼乐”、“中和”为其正统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这一由先秦传递而来的美学思想,对汉代人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虽然西汉庄严的文字仍用篆书,但其笔势、结体已渐趋方整,有了充实、丰满、劲利的美。
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相当迅速,其主要表现就是隶书的大量使用和草书、行书、楷书的相继出现。隶书本来是一种民间流行的“以赴急速”的书体,它源自古篆,趋用于秦。到汉代已成了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在应用的过程中,受“理性精神”和“中和”为美的思想的支配,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书写上的规范化、程式化,所以,西汉中晚期隶书就发展成为带波挑和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竹简和《居延汉简》可为代表。
从书写笔画看,定型后的隶书有了最能体现隶书标准体的波、磔笔画。其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故多短促,后来到楷书中变为撤;在右为后人称为燕尾的磔,后来到楷书中变为捺或钩挑。在汉字中这样左右两笔,“左右分别,若相背然”,所以有人称隶书为“分书”。除波、磔笔画外,隶书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磔尾;点如木楔,竖如柱,折如折剑;左右对称之竖,下无横画封口者,在左为平弯,在右无钩挑;下边封口者,二竖之间多取斜势,或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用笔之方圆藏露诸法毕具。从体势上看,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中宫笔画收紧,由中心向左右开张、舒展。从用笔到结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矩。既庄重严整,又劲挺若动,具变化之妙。
文字学家把隶书的定型化过程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变革。古文是从“随体诘诎”的象形开始创造、发展的,它离不开象形的意义,所以形体无定,笔画无定。至小篆,对古文大篆进行了初步的省改,使之定型化、符号化,笔画圆匀,但仍存象形遗意。隶书则逐渐地使篆书变得方正平直,形成了与篆书线条差别很大的基本笔画,把汉字在小篆中残存的一点象形遗意也逐渐泯灭了。隶书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于行、草,所以有人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西汉书法,最值得一提的是竹木简、帛书等汉人墨迹。东汉书法艺术的代表则是碑刻。
东汉碑文遗迹有天然摩崖刻石,即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前人常于需要叙事、记功的地方,就地勒文刻石,不另立碑,如《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等。但大多是碑刻,即镌刻在平整的碑版上的文字。
碑铭初始于周代,但未用于墓地。在墓地树碑刻文,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世(~年)。碑的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也用以刻题名。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东汉后期,门阀世家成为统治阶级的得力助手,显赫荣耀,于是门生故吏为其歌功颂德,刻石立碑。刘勰《文心雕龙》云:“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传世的东汉碑刻达余种,书碑者多不 。碑文绝大多数是隶书,这是汉隶成熟期的主要标志
东汉后期的碑刻,按制作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歌颂神灵者,有神碑、神庙石阙;二、记述祖庙祭祀与修造者,有庙碑;三、歌颂个人德行者,有德 碑、墓碑、墓门石阏;四、纪念土木工程完成者,有竣工纪念碑;五、其他,有画像题字、墓记、买冢记、石经等。
从书法艺术风格上看,东汉碑刻也可分为若干类。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中,根据艺术特点的不同,将汉碑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而《石门颂》,则属高浑一类。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属至今所知时间最早、字数较多、形态较为完备的隶书碑刻。此碑书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是时任汉中太守的王升,被原任司隶校尉杨涣为了复通褒斜道历尽艰辛、数次上表的精神所感动,联合当时有关人士刻下的颂表,为历史留下了可靠的原始资料,也为书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石门颂》刻于褒斜道南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年因修水库,将此碑和其他重要刻石一同凿下,移至汉中博物馆,常年向观众展出。原碑通高厘米,宽厘米,22行,行30或31字。另有题额高54厘米,宽35厘米,2行10字。总共字,主要记载了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对重新开通石门所作的贡献。
由于《石门颂》书刻于摩崖之上,受石面和书写方式以及书家平常书写简牍习惯的影响,所以书写比较率意,如笔画没有装饰性的蚕头燕尾,行笔也没有刻意顿挫的痕迹,有的字末笔拖笔极长,存有明显的简牍遗意,与《礼器碑》、《乙瑛碑》等庙堂气派的典雅碑刻相比,别有一种情趣。表现在结体上,则一任疏密大小,自然安置,于平稳中蕴涵着丰富的变化。总体凸显出自由奔放、雄壮豪迈的气度。
对此碑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甚高。如清人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大如《孔庙》、《泰山》、《都尉》、《孔宙》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出此书。”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并以“高浑”称之。
由此可见,《石门颂》历来为书家所重,艺术声誉极高。近现代许多书法名家均临习过《石门颂》,如马公愚、陈铭枢、林散之等。《石门颂》在当代书法专业人员和书法爱好者中临习者亦众,无愧为汉隶碑刻中的瑰宝。
《石门颂》阅读理解
(碑额)故司隶校尉楗(jiàn,读建)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氏)焉。后以子午,莖(途)路涩(sè,读色)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阂)鬲(隔)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斜),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县(悬)峻,屈曲流巅;下则入冥,顾(倾)写(泻)输渊。平阿湶(泉)泥,常荫(阴)鲜晏(yàn,读燕)。木石相距(拒),利磨确磐(pán,读盘),临危枪砀(dàng,读荡),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憋狩(兽),蛇蛭 幔(萬)。未秋截霜,稼苗夭残。终年不登,匮(餒)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于是明知(智)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kàng,读抗),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辽(僚)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chì,读赤)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烝(zhēng,读正)烝艾宁。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大(太)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智),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biāo,读标),绥亿衙(御)强。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烝庶, 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恢弘大节,谠(dǎng,读 )而益明。揆(kuí,读葵)往卓今,谋合朝情。释艰即安,有勋有荣。禹(yǔ,读雨)凿龙门,君其继纵。上顺斗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悦雍。商人咸僖(喜),农夫永同。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知(智),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五官掾(yuàn,读愿),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鼍(晁,chào)汉强字产伯,书佐西成(城)王戒字文宝,主。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城)韩朗字显公,都督掾南郑巍(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字公梁,案(按)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万世之基。或解高格(阁),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徙(xǐ,读洗)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己故的司隶校尉、楗为郡杨君之颂。
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已将山河的位置排定,这里的河川和水泽,好像人的身体和四肢一样自然天成。湖沼均有所流注,河川也有所沟通。斜谷的河川,奔流到南部变得十分盛大。它通向四面八方,滋润着整个益州。九
五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在汉中称王,从此兴起基业。他经过子午
道到达汉中,又从褒斜道而出,经过大散关进入秦地,最终建立了帝业,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险,又有傥骆道、陈仓道开通,但这四条道路(子午、褒斜、傥骆、陈仓)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到明帝永平四年,皇帝下诏,开通斜道,凿通石门。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的动乱,由于西夷残暴肆虐,桥梁被破坏而断绝,出入汉中只能走子午旧道。在此期间,荒弃的褒斜道上悬崖峻峭,曲折的细流从上而下纵横流淌;悬崖下方则是幽暗的山谷,飞流倾泻而下,注入深渊。不管是平地和丘陵,还是河流与泥地,常年阴暗,鲜见阳光。残破的木桩刺架与乱石相互抵拒,尖利的枝桠和巨大、坚固的岩石相互杂置。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踩到了老虎的尾巴而心惊胆战。即便是空车轻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 的蛇蝎之类出没。未到秋季,这里就寒霜骤降,庄稼过早夭亡,终年不得收获,贫困饥饿的灾患令人忧心。贫贱者固然痛苦和怨恨,尊贵者也深感不安,其愁苦之状,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楗为郡武阳县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朝廷,建议重修褒斜道。主事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群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通行。杨君整治褒斜道的功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褒斜道变得宽阔明亮、平坦安全。从此,褒斜道充满了清凉调和之气,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
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时任汉中太守的楗为郡武阳县人王升,字稚纪,跋山涉水,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载明其功勋。其辞如下
您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样。你指刺过失,拾缺补遗,治理八方荒远之地。您上顺天意,合于北斗的旨趣;下制强暴,让世人享受平安寿康。您宣谕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贬斥丑恶,严厉有如秋霜。您公正不偏,心胸坦荡;贞洁文雅,行为端庄。您让百姓安居乐业,使社会 通人和。您辅佐圣主,匡正君王;遵循礼仪,持之有常。您通晓地理,懂得伦理纲常。您言必循忠义,意志执著坚强。高风峻节,胸怀宽广;直言不讳,更加豁亮。您借古明今,谋略符合朝纲。您解困安民,功勋卓著。无上荣光。大禹开凿龙门,您继续发扬。上顺苍天意愿,下应坤灵地皇。从此南北无阻,四海五湖通畅。君子可得安乐,百姓欣喜若狂。商贾兴高采烈,农民永得幸福安详。《春秋》多录奇闻异事,我记您的功德无量。此应流传千年万载,永远赞叹颂扬。
序曰:杨君的仁义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终得此美善和荣誉
五官掾南郑人赵邵字季南,属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主持刻石记颂的事宜。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在道上架设六座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人韩朗字显公,以及都督掾南郑人魏整字伯玉,具体负责这件事情。后来又派遣赵诵字公梁和按察中曹卓行,修建了以石料代木料的栈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在栈道高处建造了阁楼,使人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伯玉(魏整)从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并试任安阳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