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
阿瑟·米勒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剧作。他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
阿瑟·米勒出生于年,他的成长阶段正好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和战争,这段经历对他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比其他人更能深刻认识到现代工业化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是多么的脆弱和缺乏安全感。
他的父亲是个体工商户,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而他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不得不到一家汽车配件的仓库工作。工作期间,他利用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让他爱上了看书和写作。
他一边打工生活,一边看书、学习、创作,终于获得了成功。在社会底层的这段经历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比如《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并不复杂,就是讲主角威利·洛曼,一个社会底层、普通美国人追梦但最终幻灭的故事。
威利·洛曼是一个业务员,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精明能干、勤奋努力的人,他不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没有价值观的人,恰恰相反,他有着强烈的理想和抱负。有着强烈跨越阶级的愿望,成为令人尊敬的上层社会的人的愿望。
威利·洛曼一直把他的哥哥本和成功的推销员戴维·辛格曼视为自己的典范。他的哥哥本是一个在非洲淘金成功的冒险家;戴维·辛格曼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员,他不用辛苦地去跑客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卖出产品、谈成生意。
这两个人都是威利·洛曼身边的人,他们两个人奋斗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每当他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有所怀疑和犹豫的时候,他就会用这两个人的传奇故事鼓励自己,让自己对生活有信心,不要放弃,只要努力,终究有一天,你也会成功,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那么,他成为了吗?好像没有。他在推销员的位置上干了36年,从年轻干到中年,再到老年,消耗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60多岁的他,还是干着最基层推销员的工作,每天拿着产品出去推销,卖出多少货,拿多少提成,跟一个年仅20岁刚入行做业务的新人一样。
收入很不稳定,缺乏保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体力和脑力越来越不够用。开车出去推销的时候经常记忆断片造成事故,忘记事情,收入也大为缩减。他已经不适合做推销员了,还面临着失业的挑战,但他还要生存下去,面对家庭和妻子,他必须努力挣钱养家。
甚至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他为了自尊又不能对妻子实情相告,只得每周向朋友查理借50块钱来偿付买房的分期付款,还要说是自己赚的。
当威利·洛曼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实现梦想的时候,他又把希望寄托到了两个儿子身上。然而眼前的两个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一个是小职员,一个是农场工人。除了会吹牛以外并没有什么本事,更没有什么事业可言。
更使他寒心的是发现两个儿子并不爱戴和尊重他。在餐厅里他感到不舒服去厕所时,两个儿子不仅不去照顾他,反而对别人说,“那不是我父亲,”他们带着新结识的女朋友走了,把年迈的父亲留给陌生人去照管。
他的大儿子比夫本来有发迹的希望,因为比夫高中时是学校的明星运动员,得到了三个大学给他奖学金的承诺。在毕业考试前自以为胜券在握,不用功读书,还得罪了数学老师,使得数学考试不及格。
比夫希望父亲能去向老师求情,于是他去找父亲。没想到在旅馆中撞见父亲正在和别的女人偷情。
威利·洛曼的偷情使得他丧失在儿子比夫心中崇高的形象。尤其是当比夫看到威利·洛曼本应送给妈妈的丝袜却送给了一个莫不相干的女人时,他的震怒与气愤无以言表。
最终比夫没有去补考数学,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不仅如此,父子之间也出现了一道无法弥补的裂痕。这种父子间的矛盾持续了整整15年。
之后比夫一直干着最底层的工作,发迹更是渺茫。三十多岁的比夫想通过做生意来实现人生逆袭,但他没有本钱。于是他期待曾经有着一些交情的大商人奥利弗能借给他钱,结果他在等待7个小时后,得到的竟然是奥利弗的冷眼。奥利弗根本看都没看他一眼。
比夫既失望又愤怒,创业也无望了,资本家太现实,交情只不过都是金钱,你能带给他利益,就有交情,没有利益也就没有交情。生气的比夫离开的时候顺手偷走了一只对他来说根本没用的钢笔。
儿子比夫这边发迹的希望破灭,威利·洛曼这边也是。他向他的老板申请到办公室上班,结果遭到了老板的拒绝。
所有的希望破灭后,威利·洛曼很绝望。他漫无目地的开着车,想起了自己年轻时驱车来往于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州开展推销业务,看到了自己当年曾是那样热情勤勉地投身于推销事业并充满无限的成就感,他眼前不时浮现出十几年前他给老板带来丰厚的利润及为自己建立起友谊和信任的推销网的一幕幕情景。
想着想着,他开始幻想了,他幻想自己凭着多年的推销经验能够自己创业开一家公司,或者至少成为受雇公司的合伙人,得到期权。幻想着他的大儿子比夫凭着自己的运动天赋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不过随着车子的熄火,他的幻想停止了,回到现实世界。他发现,自己奋斗了一生却一无所有,年老力衰,一事无成。生活的重压,微薄的收入,一身的债务,糟糕的亲子关系,儿子们的不成器,竞争激烈的社会,茫然无措的未来,梦想的破灭等等一切让他精神崩溃,最终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临死之前,他还幻想自己的死能使得家人得到一笔保险赔偿金让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能好过一点,践行自己最后的价值。
威利·洛曼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看到了自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们本来就是如同威利·洛曼一样的普通人,或者他们曾经也有过威利·洛曼一样的经历和人生。
总之,《推销员之死》塑造出威利·洛曼打动了很多美国人,让他们感同身受。其实,在美国,几乎人人都做过或者做着美国梦,但能实现这个梦的人却绝无仅有。威利·洛曼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一生都在做着这个梦,还把这个梦寄托到了儿子们身上。然而都只是梦而已。
喜欢这部作品的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作品系列)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52购买虚幻的美国梦
美国,曾经是有梦的。
当年,最开始踏上美国的那一批人,来到这广阔无垠的北美大陆上,人少地广,资源丰富,社会竞争力弱,简直就是一片空白,到处都充满了成功的机遇,所以,早期的美国拓荒者,只需要凭着个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惊人的成就。
“机会均等,无论出身的高低贵贱,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种美丽的梦想到19世纪美国内战结束后依然存在,因为美国内战为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扫清了障碍。随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浪潮中,又有大量新富裕资产阶级崛起。
种种迹象让后来的美国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梦想。20世纪40年代,“美国梦”早已经植入到了每个美国人心中:他们认为不管自己是个多么普通的小人物,只要自己努力干,就会成功,就会发财,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自助者天助,只要努力上帝就会帮助你,你就会有好房子、好汽车、你的孩子就会前途无量。反之,上帝就会离你而去。
带着这个“梦”,我们回到那个年代。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40年代,世界还处于冲突和战争中,虽然美国本土没有卷入战争,但在战争影响下,国家的一切都围绕战争展开。而且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依旧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潜伏着种种社会危机。
经济不景气,物价不断上涨,超出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社会资源紧张,向上攀爬的渠道更是没有。甚至就业都困难,人们连找一个糊口的工作都很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害怕陌生,恐惧变化。
害怕和恐惧是必然的,先有经济危机,后有战争,还有经济下滑,经济政策制度只能不断调整,社会体制只能不断变轨,如此社会秩序也只能不断重塑,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社会底层人士命运堪忧。这正好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文明的演变、社会的变迁、政策制度的调整、秩序的重塑,底层人士都是演变、变迁、调整、重塑最直接的利益感受者,也是最苦的。
当时美国社会乱象丛生,令人倍感压抑。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适者生存价值观的引导下,整个社会还弥漫着一股利己的金钱意识形态。
金钱是成功的标准
美国人具有强烈的成功意识,“崇尚成功”是驱动美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成功”的核心是金钱,金钱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权力和地位。物质财富是衡量人生成功的首要标准。没有经济上的成功,就不会得到世人的赞同、社会的认可,就更谈不到人生幸福。现实生活中,财富、金钱与权力、地位、尊严、幸福紧密相连。
要想跨越阶层,实现阶层跃升,必须要在经济上取得成功,金钱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所以,每一个美国人都在拼命的赚钱,不顾一切的赚钱,用尽各种手段和方法赚钱。
“适者生存”的价值观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适者生存价值观指引下,美国人特别强调个人奋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倾向较为突出。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法则也符合人类社会,人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强者得以生存、弱者则被淘汰,只有在竞争中成为强者,才不至于被人践踏。
这种宣扬个人奋斗价值观使得美国社会特别现实,强者总是拿弱者当工具,官民之间、上司与下属、老板与员工,有价值用之,没价值弃之。
人与人之间缺乏正能量,人情变得相当冷漠。市场自由竞争制度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残酷斗争,社会竞争激烈得叫人发疯。为了不被淘汰,为了保住饭碗,社会底层的人必须拼命干活,还不能有半点闪失。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人恃强凌弱、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得整个社会就像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
分期付款赊销制使得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甚至超出了承受能力,掏空了个人和家庭的所有积蓄。以至于个人和家庭反脆弱能力非常差,任何的意外、差错、不确定性都可以瞬间让一个人崩溃,债务缠身,跌入谷底不得翻身。
阿瑟·米勒用《推销员之死》塑造出威利·洛曼的这个人物深刻揭露出美国社会危机,个人精神背后是社会问题,个体危机是社会危机的缩影。同时,也戳穿了“美国梦”的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