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年middot设备耗材精准管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和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提质增效、医院必须写好的命题作文。其中,如何合理规划配置、精准管理和医院成本管控的难点之一。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年的调查显示,医院,平均开放床位张,平均设备总值2.05亿元,每张床位医疗设备价值21.19万元。医院医疗设备占固定资产总值的平均比例达到60%左右,价值达到了20亿元~30亿元。多年来,医疗设备应不应该买、应该给谁买、买什么配置、花多少钱买、买后用得对不对、预约时间长不长、买不买维保等,是长期困扰院长、总会计师和设备管理负责人的难题。靠手工统计无法监管设备使用效率,信息化才是设备科学管理的关键。

健康报推出“经济管理年·设备耗材精准管理”专栏,共同探讨医疗设备和耗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破解之道。

自年起,医院陆续打通HIS、LIS、RIS、PACS、体检、手术麻醉、试剂管理、资产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等9个设备管理相关信息系统,结合通用数据采集器和设备日志拷贝方式,获取多种设备运行和管理实时数据,建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至年年底,开展了消化内镜规范测漏监管、呼吸机共享调配、超声与探头合理配置、共用腔镜评价与配置等16项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多科应用设备:管理要“区别对待”

截至年3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针对74家国医院医院的调查显示,医院平均拥有5台以上CT,4台以上MRI,其他甲类、乙类设备0.5台左右。

其中甲类、乙类大型设备由于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便于监管,基本在满负荷运转。而包括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呼吸机、血滤机、腔镜、超声、DSA等在内的多科应用设备,从几台到几百台不等,分布在各个科室,每类设备总金额从千万元到上亿元,合起来的医院的甲乙类设备。这些多科应用设备的合理配置和监管,成为设备管理的难点。

多科应用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配置参数不同、价格相差巨大的设备,如监护仪从2万元到20多万元不等,超声从十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应根据科室实际诊疗需要合理配置。二是单价相对较高、设备位置固定、可多科共用的设备,如腔镜、DSA等,应监管到科、到人、到操作全流程,合理规划配置,并精准分摊维修与折旧成本。三是各科均能应用,存在偶尔使用和每天必用的“忙闲不均”的设备,如输注泵、呼吸机、血滤机和ECMO,应合理配置并及时有效调配。

超声设备合理配置:钱省了,效率也高了

目前,临床上超声应用越来越广泛。截至年1月,医院本部有超声85台,超声设备总值1.42亿元,探头个,分布在33个科室。

按需配置探头。占总量40%的浅表和腹部探头完成了80%的工作量,占总量60%的心脏、三维和阴式探头仅完成了20%的工作量,阴式探头最低。每把探头价值10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不同的科室应该根据检查部位及技术要求配置探头,偶尔使用的科室可以调配,不需要配齐所有探头。

合理设置参数。临床科室对超声分辨率要求不同,不需要都配置高端超声。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室需要提高超声配置水平,但他们替换的超声完全可以满足其他科室的要求。年,医院调配5台超声,节约经费.18万元。

分类购置维保。医工处设置了超声专业工程师,定期巡检维护。3年来,给5台超声设备购买了维保,费用为87.4万元;其余80台自修,费用为89.8万元,说明超声设备相对故障较少,使用率较低的可不购置维保,应充分发挥工程师的作用。

缩短预约时长。通过真实数据的实时采集,发现超声每小时检查时长从16分钟至36分钟不等,临近中午休息或下班前效率最低,说明工作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通过与相关处室、科室共同加强管理,增配5台超声,增加3名录入人员,除特殊检查患者外,超声检查预约时间从2周下降至1天左右。

腔镜使用:多科合理分摊成本

在外科手术腔镜系统中,有2/3是多科共用腔镜,医院可以通过集中管理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但由于无法监管有效使用时长和故障发生时间及责任人,使用科室对公用设备的维修和新增设备存在抵触心理,每次维修都需要反复协调。

全程数据采集。采用信息化手段监管后,在软件中选择手术患者关联麻醉系统中的手术信息(科室、时长等);通过蓝牙标签或采集器自动识别主机、光源、摄像头;在软件中输入硬镜编码进行关联;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输出端口视频信号,对操作过程视频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与分析,自动统计设备主机使用效率、操作医生及使用时长。

合理分摊成本。折旧成本由各腔镜使用科室每月按使用时长比例分摊;运行成本包括共用腔镜运行的清洗消毒、人员、空间、水电等,由手术麻醉科承担;维修成本中,老化故障成本由各使用科室按使用时长和次数以6:4比例分摊(时间区间为设备故障时间之前的一年内),人为故障成本由相应科室承担。

精准规划配置。根据使用情况配置腔镜,如共用腔镜手术平均结束时间为20时15分,若计划在17时结束手术,共需16.3台;每日使用腔镜峰值11台,如预留30%,应配置15.7台。结合DRG付费的考虑,计算出需配置6台高清共用腔镜。

以上数据采集、成本分摊和腔镜配置方案得到了相关外科和手术麻醉科的大力支持,已完成6台腔镜的购置。

呼吸机共享调配:两年节约近万元

目前,医院呼吸机没有联网,无法得到设备使用状态的实时数据。冬春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医院各科室到处借用呼吸机,有呼吸机的科室都说在使用中,结果只好给相关科室配置,但平时基本不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通过加装数据采集器,得到呼吸机实时数据,借鉴共享单车的管理模式,开展有创呼吸机共享调配,以15台共享呼吸机解决问题。两年来,节约购置经费近万元。

思考:“三个弯路”不要走

近年来,医院开展了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医院走了弯路,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没有从重点工作切入推进。信息化是设备管理的必经之路,但信息化的前提是管理精细化,必须牢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由于设备种类繁多,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医院医工人员匮乏,很多工作尚未做到精细化,只有从重点工作入手,才能逐步实现信息化。否则,盲目全面推进很可能会导致无法推广,半途而废。

二是主管部门没有提出明确的功能需求。信息化项目结果不理想,很多是因为主管部门过度依赖信息中心,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中心的工作,自己不肯花精力,提不出明确的功能需求,或不认真核对、确认功能需求,最后完成的信息系统无法应用。这和房屋精装修一样,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专业背景和理解完全不同,如果不细化到施工图纸和相关设备设施的规格型号等细节,不全程参与监管,监管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三是没有调动各个科室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实时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合理配置设备与监管使用效率,对于财务和医工人员都是一项新任务,都需要学习新知识。医工人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牵头和财务、医务、临床科室一起完成,而不是完全推给财务部门。医院运营管理的大形势下,成本管控是每个职能管理部门应尽的职责。

作者:医院赵菁闫慧芳周闻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李天庆编辑:肖薇于梦非

审核:曹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