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g6tw9ct.html
位于广东地区的石湾窑,一般是指在石湾江东北岸,海口以东,大帽岗以西,澜石以北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区的陶土及岗砂蕴藏丰富,是良好的烧窑处所。明清石湾陶器不断地发展,并以陶塑为特色。明初的石湾窑产品主要是以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器,以及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公等宗教礼仪用器为主。明中期开始出现大量的花盆、鱼缸、花凳以及影壁、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建筑饰件。清代初期至中期,由于人们对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建筑的装饰要求的不断提高,石湾瓦脊陶塑得以繁荣发展。
明代嘉靖年间石湾出现了陶业行会,至清末民初增至30多行。明清时期陶业行会的出现表明石湾陶的生产和经营已趋于规范化。明清时期石湾艺术陶塑也受到皇家的青睐,成为“贡陶”进入皇宫。北京故宫博物馆现存的82件清宫旧藏的明清时期的石湾窑陶器,代表了石湾陶业制作的较高水准。石湾制陶,自明以来代有良工,明代有祖唐居、陈文成、杨名、杨升、可松等。明代晚期以来的石湾陶塑制品上往往印有店号、作者姓名等款识。清代中后期,石湾涌现出多位制陶名家,有文如璧、黄炳、陈渭岩、霍津、潘玉书、来禽轩、春芦堂、刘传等,这些陶塑名家各怀技艺,有不同的技艺和风格特色。例如,潘玉书檀长人物塑造,人物传神、衣褶流畅;黄炳兼善动物人物,翎毛技法精湛,艺造型逼真,神态灵活;黄古珍善于器物上作画诗书,所制的瓦脊公仔也是工意结合,神釆交辉,玲珑璀璨;陈渭岩善人物器皿,造工精妙,其衣纹线条流畅,讲究起伏飘逸。
明清石湾陶塑艺人善于运用材料,通过熟练的技巧来塑造各类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创作的题材即有仙佛、罗汉、道士、牛、马、狮子等,也有民间生活中的渔樵耕读等人物形象。艺人在制作时注重不同形象的主要特征,细致的刻画与雕琢。各类形象生动传神,变化万千,人物的衣纹繁琐、线条流畅,表情传神,面部多不施釉,突显出面部的表情。这些石湾陶塑受到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百姓的喜爱。可以说,石湾陶塑从大型的瓦脊至小型的案头陈设,从日常实用器皿到观赏把玩的艺术器皿,品类繁多,样式精美,成为从皇家至民间皆喜爱的艺术形式。
石湾陶塑摆件
石湾陶塑摆件主要有人物陶塑、动物陶塑、艺术器皿、山公微塑等。
人物陶塑的题材有古代历史、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如关公、钟尷等;佛道宗教人物,如观音、弥勒佛、达摩、罗汉、八仙、土地公、福禄寿等。市井民间人物,如渔、樵、耕、读。人物陶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写实与适当的夸张相结合,能够做到形神兼备。
石湾动物陶塑的特色是动物的陶塑借鉴了国画中翎毛绘画的方法,以木或铁的堑刀,以刀代笔,雕刻出动物的毛发及鸟的羽毛纹理和质感,被后人称作“胎毛动物”。动物陶塑的题材涉及家畜、家禽、水生动物、飞鸟、蜂蝶等。明清时期动物陶塑的名家辈出,创造的各种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犹如立体的国画。如清代艺人黄炳制作的陶塑花猫,摆出抓鼠的架势,身上的毛茸茸的毛发效果是用指甲刻岀,猫的双目炯炯有神,世人称为“黄炳猫”。还有“黄炳鸭”、“黄古珍鸭”、“朱谦免”、“霍律牛”等也较有名声。
艺术器皿是指明清石湾窑制作的各类供生活日用、陈设或文房使用的器皿,包括玩具、花瓶、花盆、金鱼缸、文房用器、仿古器物、仿各名窑产品等。这些艺术器皿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元明时期,石湾陶塑开始出现仿钧釉的釉陶,在钧釉中加铅就可以在陶器表现呈现出低温钧釉的效果,也称为“广钧”。明清时期广钧进入繁盛发展的阶段,石湾窑仿钧窑的造型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瓶、壶、盘、洗、盘架、三足炉、尊等。
山公微塑是供盆景点缀之用的陶塑,又称为“山公盆景”。最早出现于清末光绪年间,传为石湾艺人刘来首创。山公微塑为山水盆景的装饰配件,通常是以垂钓、下棋、骑驴等人物形象出现,还穿插有各种鸟兽、船桥、亭台楼阁等。山公微塑的尺寸在3—5厘米大小之间,通常不超过6厘米。山公微塑制作细致,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
石湾陶塑主要通过炼泥、胎体成型、上釉装饰、烧制四个工艺环节完成制作。
(1)炼泥。石湾陶塑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陶土和岗砂。石湾陶塑的陶泥主要有白陶泥、红陶泥、瓷泥三种。白陶泥粘度适中,由于白陶泥加水混合后水分不易挥发,有利于长时间制作的塑形,因此多用于人物身体的塑造。在白陶泥中掺入氧化铁或氧化猛就成了红色的陶泥,红陶泥粘性较强,多用来塑造人物肌肉。人物的面部、眼珠或涂贴眼球的部分会采用少量的瓷泥。
制作陶塑的陶泥要经过陶工的炼制成熟泥后才可以使用。炼泥通过陈腐、踩踏、添加河沙或呈色物等多道工艺完成,经过炼制的陶泥可塑性强,不易变形和炸裂。
(2)胎体成型。种类广泛多样的石湾陶塑是通过丰富的陶塑技法来进行成型的。成型的主要的技法有:雕塑、捏塑、贴塑、捺塑、刻塑、盘塑(盘筑)、卷塑(卷筒)、拉塑(拉坯)等,塑造成型时各种手法有时是相互交错使用的。成型的陶塑在烧制之前还会在素坯上通过刻划、雕镂、堆塑、贴印、刮削、嵌拼、打磨等综合技法进行胎体的装饰。如胎毛技法就是在灰褐色的素坯胎体上用小工具滚压或勾勒出类似皮毛的效果。
(3)上釉装饰。石湾陶塑在胎体成型后,要在坯体上施以厚重的釉彩进行装饰来弥补胎体的粗糙。石湾陶塑的装饰釉料有植物灰釉和矿物釉两种,各种植物釉和矿物釉混合使用,让石湾陶塑呈现出多彩变化的釉色效果。
石湾陶塑在施釉前会在泥坯上施加含铁的泥浆等化妆土,来掩盖胎上的粗粒,填充胚胎中的小气孔,减少胚胎对面釉的吸收,上浆后再施以面釉。石湾陶塑的上釉技法有涂、挂、泼、填、刮等多种。涂釉可以在胚胎上一次涂釉、分层涂釉、局部分别涂釉、局部分别分层涂釉等,如人物陶塑多釆用毛笔蘸釉料直接在素胎上涂绘,涂绘时可以釆取单种釉彩平涂,也可以釆取多种釉彩分层涂或者重叠涂绘的方式。
石湾陶塑的釉色丰富,有单色的釉色,还有各种窑变花釉、裂纹釉等。石湾陶塑釉色以仿官、仿哥、仿龙泉、仿定、仿建窑、仿景德镇窑等各大名窑颜色釉等而著称,如仿哥窑的月白、米白、灰青、墨绿、开片釉等。其中,最具盛名的是仿钧釉的产品,也称为“广钧”,有仿钧窑的红钧釉、蓝均釉、白均釉、乳浊釉等。在仿制钧釉窑变釉色的同时,还有所创新,釉色更为丰富,发展出翠毛蓝、三稔花、雨洒蓝、虎皮斑釉等名贵品种。
翠毛蓝的发色是蓝色中交映着绿色,釉色犹如翠鸟的羽毛般艳丽。三稔花的釉色为浅蓝而近于青,如三稔树开花般爆出点点似芝麻状的青、红、紫、白色,青蓝中带红带紫。雨洒蓝是通过窑变形成的青蓝色中夹杂放射状的白点,犹若晴空中洒过的阵雨。虎皮斑釉由黄、绿、紫或黄、黑、紫三色釉混杂而成,是先在素胎上涂一层白釉,再用笔涂点黄、黑等釉色,烧成之后形成黄虎斑、紫虎斑釉色效果。
石湾陶塑根据不同的题材会施以不同釉色,人物陶塑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施以相应的釉色,如观音、仕女等多釆用白釉,以达到贤淑雅致的效果;福、禄、寿星则多釆用红釉,体现喜庆祥和的气氛。艺术器皿则多施以窑变釉色,达到丰富的良好的观赏性。
另外,石湾陶塑在施釉时往往在人物和动物的头、手、足等部分不加以施釉,而是露出胎体的红褐色,与光滑的釉面形成对比。胎泥可以精细的刻画出人物或动物的表情、筋骨、肌肉效果,不加以施釉这些细节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来,具有写实的效果,而其它部分施以各种色釉,又达到抽象的装饰效果。写实与抽象、凝重的胎色与幻化的釉色相互对比,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审美特色。如北京故宫所藏的石湾窑各色釉罗汉群像,服饰以蓝釉为基调,罗汉的头、手和足不施釉,呈现出深沉的肤色。
(4)龙窑锻烧。石湾窑自宋代以后开始使用龙窑,石湾陶器基本上是上釉后一次烧成,烧成温度在°C左右,用氧化焰烧烧成。石湾窑在明代就使用斜坡式的龙窑,明正德年间石湾陶窑对之前的龙窑进行了改良,在原来基础上增加火眼,扩大了窑的容量,称为“南风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