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30/4319822.html
B5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
开阳门,据《魏书·刘芳传》:“太学在开阳门外,基所炳在,仍旧营构”又云:“今太学故坊,基址宽旷”与郦注所记略同[1]。
图表1摘自钱国详:《由阊阖门谈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考古》年第7期
又东迳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右学、左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
国子太学石经:指魏晋时期最高学府所立的刻有儒家经典的石碑。
《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资料汇编。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西周国学设立于王城及诸侯国都。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成均之法:大学的礼仪和法度。成均:西周的大学。
“学记”:《礼记》篇名,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及时、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古者家有塾”四句:古代家有私塾,党和遂也都有乡校,国家则有太学。党:古时五百家为党。遂:古时五县为遂。
庠序:古代的学校。后人通称庠序为乡学,亦以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有虞氏:指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据说姓姚,名重华,史称虞舜。这里指虞舜时代。
上庠下庠:上庠是古代为贵族设置的大学。下庠指古代小学。
夏后氏:这里指夏朝。相传禹为古部落夏后氏领袖,后其子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东序西序: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一说东序、西序都是大学,不过有楹东、楹西的分别。
殷人:指殷朝。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所以改用殷的称号。整个商代,亦或称为商殷、殷商。
右学左学:右学为大学,在京都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
东胶虞庠:东胶为大学,在城内王宫之东;虞庠为小学,在京都西郊。一说东胶、虞庠皆大学。在城郊太学内,有异名而无异学。
《王制》:《礼记》篇名,主要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政治思想。
国老:古代告老退职的卿大夫。
庶老:士之老者。也称庶人老。
国子:指公卿大夫的子弟。
国子堂:又叫国子学堂。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开阳门有汉国子学堂”。
光和六年:公元年。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第三个年号。
《五经》:儒家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2]。
太学,就是古代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年)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洛阳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石经,就是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代以后,有石经多种,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有下列七种:(一)著名的东汉熹平石经,也叫一字石经;(二)魏正始石经,也叫三体石经;(三)唐开成石经;(四)五代蜀石经;(五)北宋石经,也叫二字石经;(六)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七)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郦注此处向我们介绍了洛阳的古代教育和学校建制,说明东汉时的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教中心,尤其重视儒家思想的教育。文中还介绍了太学刻经立碑的经过,扼要说明了汉字创造、整理的历史和古、篆、隶书体的演进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教育和汉字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3]。
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棠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
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书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
熹平四年:公元年。熹平:东汉灵帝刘宏第二个年号。
五官中郎将棠溪典:五官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室卫队。棠溪典:东汉颖川人,有才学,通《左传》。
光禄大夫杨赐: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事。杨赐:“东汉杨震孙,字伯献,笃志博闻,灵帝时,曾侍讲于华光殿。
谏议大夫马日碑:谏议大夫:官名,掌议论,属光禄勋。马日碑:东汉马融族子,字翁叔,有才学,与杨彪、卢植、蔡邕等典校中书,历位九卿。日碑读作nlldI。
议郎张训、韩说:议郎:掌顾问应对之官。张训:字子俊,好学博览,通晓左传。韩说:字叔儒,博通《五经》。
太史令单飚:太史令:官名,掌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单飚:字武宣,以孤特清苦自立,明于天官算术。
奏求正定《六经》文字:上书请求订正《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的文字。正定:谓订正文字。
灵帝许之:汉灵帝刘宏重视教育事业,爱好书法,所以立即答应他们的要求。
书丹:以朱笔书于石,以便镌刻。
后儒晚学:指后世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
成取正焉:都取正于此。意即都以石经作为订正经文的标准。这些石经,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4]。
“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是由东汉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及官员堂溪典、杨赐、张驯等人为正定六经文字而奏请刻立的。《石经》自东汉熹平四年(一七五)至光和六年(一八三),历时九年告成。所刻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七经,凡四十六石、九十二面,计二十余万字。《石经》皆为隶书,据史籍和石经残石上人名,参与校经和书丹者是以蔡邕为主的多位硕儒及善书者。《石经》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当时的盛况是“其观视及摹写者,车辆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但好景不长,中平六年(一八九)发生的董卓之乱,《石经》遭到破坏,之后,其厄运便开始了:北魏时被用作建筑材料,东魏时迁移途中部分被没入河中,隋末迁移后又被用作柱础,至唐贞观时已“十不存一”。自唐以来,洛阳时有《石经》残石出土,据统计,目前已发现残石共计九千余字。残石除西安碑林之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及台北历史博物馆均有收藏[5]。
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正面
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背面
西安碑林藏《石经》残石是《周易》的部分内容,与上海博物馆藏两块残石同属《周易》一件原碑,且可拼合复原。残石分两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厚十六厘米;正面最高三十一厘米,最宽六十六厘米,存二十七行,二百四十六字;背面最高三十三厘米,最宽六十一厘米,存二十行,一百九十一字。两面共存四百三十七字,为存世《石经》字数较多者,备受学界珍视。
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
填塞街陌矣:挤满市中的街道。据《后汉书·儒林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说:“碑立太学门外,瓦屋覆之,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於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公元一年。
古篆隶三字石经:古篆隶:指古文、篆书和隶书。
三字石经:指用古、篆、隶三种字体刻写的石经。
古文: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
仓颉本鸟迹为字:仓颉根据鸟兽的形象创造象形文字。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孳骢相生:动物生子繁殖,引申为事物生生不已。这里比喻文字相继派生。
六义:指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今人一般认为“转注”、“假借”实为用字方法,与造字无关。
自秦用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意见,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正字,故亦称“秦篆”。
先典:前代典籍[6]。
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
鲁恭王得孔子宅书:鲁恭王:即西汉景帝子刘馀,初为淮阳王,后徙为鲁王。谥曰恭。好治宫室,相传曾毁孔子旧宅,以广其官。在壁中得到一批古文经书,世称“孔壁古文”。
科斗书:也叫科斗文、“科斗篆”。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科斗(蝌蚪),故名。
周宣:即周宣王,姓姬名靖,公元前一前年在位。
史籀(zh6u):周宣王时太史,姓氏不详,据说曾作大篆十五篇[7]。
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平王东迁: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臼。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他为申、鲁、许等国拥立于申。公元前年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依靠晋、郑两国夹铺立国,此后史称东周。
乖错:乖谬,荒谬反常。
“秦之李斯及胡母敬”三句:秦朝的李斯和胡母敬,又把大篆改成小篆。李斯:秦国丞相,佐秦始皇灭六国,定郡县制,下禁书令,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后为赵高诬杀。胡母敬:秦太史令。作《博学篇》七章,文字多采史籀大篆,但结构不同,笔画省俭,世称小篆。籀书:又称籀文或大篆。
“许氏字说”二句:许氏字说,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文字学书。收字共个,分列部,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舁体,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
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指《说文》不以古文标于篆文之上,而皆置说解于篆下。郦道元有批评之意。杨守敬认为:“此时代使然,并非许氏重篆而不重古文也。”
无会剧务:于繁重的政务很不适应。
故用隶人之省:所以采用隶人的简化字,即隶书。
程邈于云阳增损者:秦人程邈,在云阳地方把胥史简化的书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造隶书的传说。隶书奠定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云阳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隶者,篆捷也:隶书,是由小篆简化而成的。
孙畅之:南朝宋人,曾官奉朝请,著有《述画》和《述书》。
傅弘仁:南朝宋人,通隶书,与孙畅之友善。
临淄:古邑名,以城临淄水得名。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
桐棺:桐,应作“铜”。铜棺:即铜制的棺材。
前和外隐为隶字:是说棺之前端外侧刻有凹人的隶书。
前和:棺之前额,俗称前和头。《吕氏春秋·开春论》:“昔王季历,葬于涡山之尾,滦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章太炎《新方言·释器第六》:“今浙江犹谓棺之前端日前和头,音如华。”
齐太公:齐太公有二,其一是齐国的吕尚,因辘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其二为田和,春秋末为齐卿,废齐康公,周天子封为齐侯,是为田齐之太公。此处盖指后者。
隶自古出,非始于秦:隶书从古代就有,并非始于秦朝[8]。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邯郸淳:三国魏人,博学有才,又善《苍》、《雅》虫篆。根据著名书法家卫恒曾学古文于邯郸淳,谭元春评以下这段文字说:“古人注疏考证,明备忘。有余情,如书法碑文,似于《水经》可略,乃往往详言之,可知其用心。”
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杨守敬按:“谓卫敬侯初学古文于邯郸淳,及书石经,乃转失淳法,怪其不遵师法也。此石经即卫敬侯书无疑。”卫敬侯即卫恒[9]。
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
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魏明帝曹睿又将《典论》刻在六块碑上《典论》:曹丕著,原有五卷,百余篇,后散佚不全。有清孙冯翼、黄夷辑本。
《太学赞》:赞扬太学的碑文。《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九引《西征记》:“太学赞碑一所。汉建武中立。”即陆机所言之碑。
石龟碑:石龟驮着的碑。
阳嘉元年:公元年。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第二个年号。
建武二十七年:相当于公元51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一个年号。
永建六年:相当于公元年。永建:东汉顺帝第一个年号。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辟雍: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日泮宫”.
太始二年:相当于公元年。
物不停故:事物不会停滞不变。故:这里同“固”。
存半毁几:存毁几乎各半。据《洛阳伽蓝记》,北魏时三字石经犹有十八枚,余皆残毁。
驾言永久,谅用怃焉:欲传圣人之言于永久,实则因此而感到失望!此句慨叹石经半数已毁。驾:传布。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谅:诚,实在。用:以,因此。怃:失望。
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为封建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
王弥、刘曜入洛:王弥、刘曜均为前赵刘聪部将,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年),王弥与刘曜、石勒攻入晋都洛阳。焚毁东阳、宜阳诸门及诸府寺,二学正在其中。
尚仿佛前基矣:还依稀可见二学的遗址。据《魏书·刘芳传》:“太学在开阳门外,基所炳在,仍旧营构”又云:“今太学故坊,基址宽旷”与郦道元所记略同[10]。
[1]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8页
[2]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5页
[3]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8页
[4]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6页
[5]刘东平:《石经先河汉隶典范——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书法》年第8期
[6]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6页
[7]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6页
[8]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7页
[9]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7页
[10]张文萍选编;侯超英,刘福兴主编,洛阳历代文选,九州出版社,.05,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