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春痘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
或许我们都记得年英国主办,主题为:《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曾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前,在英方博物馆官方网站是就列出了将参与巡展的国宝,其中就有年流落到海外的《女史箴图》。后来,英方出于保护《女史箴图》的考虑,最终没有再次踏上故土展出,原因很简单,它是绢画,说通俗点就是画在丝巾类的布上的笔画,如果轻易挪动,因为年代久远会损害到画,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说起 的大英博物馆, 印象不是想要去见识它的雄伟,不会去关心它的历史,作为中国人,心里或许会有这么一段真实的感受:这里有很多原本属于中国的国宝被收藏在异国他乡,真想一睹它们的风采,真希望属于中国的东西能奉还中国。《女史箴图》是传世之今,现存已知的 批中国画长卷系列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画作品之一,为此BBC纪录片《展示世界历史的件文物》中,它排名前列,位居39名。
女史箴图和三个人的故事
能被外国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足见它的价值和地位,说起《女史箴图》,得先说说它和三个人的故事。
首先是《女史箴图》画作的来源。画作的内容来源于西晋大臣张华的《女史箴》。《女史箴》是张华根据历代先贤的事迹所编纂的教育文章,女史是宫中的女官,箴是告诫的意思。它的目的是通过讽刺贾南风,达到教育晋朝宫人的目的。
说起这个张华,他是西汉名臣张良的后代,早期曾在曹魏做官,西晋取代曹魏后,他受到晋武帝的重用,为南下伐吴再造统一立下了大功。自此历任要职的张华,到了晋惠帝时期,亲身经历了贾南风作为皇后,因为玩弄权术,嫉妒贤能而在后宫大开杀戒,使得人心不安。
身负要职的张华为稳定朝局,维持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定环境,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了担心贾后过度的干 而败坏纲纪,因此尽心为贾后撰写了女史箴,要贾后注意言行,也为宫中女性的树立良好的标杆。
《女史箴》自创作以来,就成为了宫廷女性教育上的经典之作,到了东晋时期,这篇文章已经成为被官方正式起用的的经典教材,自此被后世继承引用,广为流传。
再生动的文字,在受众上都会有局限,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那晦涩的文言文。如果能以图文并承的方式来传播推广,顾恺之就地取材,将女史箴中的故事用绘画的方式给呈现了出来,由此《女史箴图》便应运而生。
《女史箴》文学史上的名作,被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抢了名头。
国画元老---顾恺之
哪怕只是临摹本,为何让这件作品如此受欢迎?这还得从它的创作者顾恺之说起。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是晋朝南渡时期的杰出画家代表,对绘画理论也很有研究,称得上是大家。鉴于他在国画方面的研究,顾恺之以三绝著称:画绝、文绝和痴绝。
至于“文绝”和“痴绝”,由于很少有真作流传下来,已经很难被人理解,唯有“画绝”,因为他留下的以《女史箴图》、《洛河赋图》为代表的传世之作而闻名,他在画上的研究,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顾恺之妙笔之下的人物,画出了所作人物的神形,眉目之间更传递出了好像会动般极具生命力的神韵,人物栩栩如生,有一股超图凡俗的气质。他所作的画,秒在传神,通过神来表达意境,续写神韵。他所提倡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上的重要观念,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唐时期的大画家张彦远,在他的作品《历代名画记》中,是这样评价顾恺的:
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意思是,顾恺之用笔劲挺有力,但毫不影响画作连绵不绝、一气呵成,他画作下的人物,即使是很平常的衣袂飞动这一动作,也是格调高远而飘逸,创作时下笔迅速疾驰,画笔未动但画作的意念已经具备,因此画中人物神气完备。
作为同行,张彦远是懂顾恺之的,他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既是对顾氏画意高超的评判,也点出了只属于顾恺之的绘画特征,那就是:
线条细若游丝却劲健有利,用笔迅疾一气呵成,画意在下笔前就已完备,因出人物形神兼备,意象超迈。
顾恺之的画风,被后世争相追捧
对国画有了解的,对顾恺之画的价值理解应该更深,顾恺之名下的《女史箴图》也因此成为一代经典力作,被后世的绘画爱好者传承和模仿。
早在唐到两宋的几百年间,它就不断被宫廷内府的画师所临摹复制。为的是保留古迹最原始的面貌,希望将它一代代传下去,其次也是为了,将它作为女德教育的素材,在宫中流传。
在《女史箴图》宽26.5厘米,长厘米上,有后人大大小小的各式印章,对它的喜爱之情,它所受追捧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唐代的内府到宋朝的宣和内府,清乾隆内府,哪怕是金朝内府、南宋误国误民的贾似道,嘉靖时期的权相严嵩等众多书画爱好者,都曾追捧过它,仅仅一副《女史箴图》,就可让我们领略到国人对于顾恺之画风的感叹。这两个摹本传递的真迹的意蕴,原作当中画家的匠心独运的精神还在,一直传承着。
内容颇具正能量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的原本已经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一是唐朝时期的摹本,这一摹本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卷,由于保存的缘故,如今也只有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篇敢告庶姬”的九段。这九段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分别是:冯姬挡熊、班婕辞辇、山水寓理、修容饰性、家族欢聚、同衾以疑、爱极则迁、静恭自思、女史司箴。
而《女史箴图》的另一卷也是后世临摹的作品,传世于宋,绢本水墨,这一国宝现在在国内,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贵国宝。虽然它从品质上看没有唐摹本高,但比较庆幸的是,宋时期的摹本多了樊姬、卫女二段,共计十一段。集智慧和成熟画技于一身的《女史箴图》,被后世文人大加赞叹,都表现在唐摹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鉴藏章,以及卷后丰富的文人题跋。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玄熊攀槛,冯媛趋进”,记录的是汉元帝嫔妃冯媛,不怕危险阻挡熊獾保护元帝的故事。冯媛的英勇,用侍卫来衬托,面对危险的其他嫔妃,本能的躲在汉元帝身后的畏惧之姿。在进退之间,烘托与反衬之间,将这个故事写出了意境和生命力。
同样是汉代的故事。“班妾有辞,割欢同辇”说的是则是“班妾辞辇”:游玩在后花园的汉成帝,本想让班婕妤与自己坐车一起游玩,
班婕妤不仅拒绝了汉帝的盛情,还进言汉成帝,让他多和贤臣圣人亲近,而不是多和嫔妃们享乐。
帝王阵仗的人多势众,班婕妤的形单影只,将班婕妤塑“孤臣”、“直臣”的形象活生生的呈现了出来。众人抬辇,多有松懈之态的汉成帝,与班婕妤岁弱小却义正言辞的身姿,多少之间,刚柔之外,是非曲直早已在画中闪现。
流失海外,身藏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不愧是取材于劝诫题材的画作,作为现存最早的人物卷轴画,它是古人意在言外、意在画外的有力且巧妙的运用。难怪有中国绘画史的“开卷之图”的美誉。
就是这么一副国宝级别的传世之作,不仅流落到了海外,还被以不高的价格而出售。
年一位名叫:克拉伦斯·约翰逊的英国人,只要了25英镑的价格,就将他从中国掠走的国宝转让给了大英博物馆,这是他在年侵华战争期间获得的一件画作。
就在这一年,《女史箴图》正式成为了大英博物馆众多中国珍贵文物的一员。让英国人没有想不到的是,馆方不久后证实:这幅25英镑买来的画作,是一件传世已有千年的稀世珍品——《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中对古代中国妇女精神和面貌的真实再现,那些写满了意蕴的身姿、仪态,还是那些华丽的服饰、装扮是被绘者传递出的具有民族底蕴的生命力、历史个性和精神。
更令人惋惜的是,岁月的动荡,国力的衰弱,让它辗转流于他乡疏于保管,已流逝了该有的珍贵痕迹。
历经岁月沧桑,难掩它的光芒与底蕴,这件《女史箴图》唐摹本,在成为大英博物馆亚洲馆区的镇馆之宝后,留给世人的是激励、是感慨,是让自己更强,是不断发掘它背后的故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