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炮制并沉浸于中国被卡脖子论,是

一、“熔喷头不能国产化”不符合事实

全球疫情爆发后,中国开足马力生产、出口抗疫产品——从普通口罩、KN95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到呼吸机、核酸检测盒、CT等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以保护和挽救全球各国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中国工业与中国制造,成为全球抗疫的坚强支柱之一,得到了各国各界人士的肯定。

奇怪的是,中国国内对此倒是有一些悲观的声音,比如,“中国熔喷布生产被卡脖子”就是一个典型。

熔喷布是制造口罩尤其是医用防护级N95防护口罩的原料。疫情爆发后,中国的中石化、中石油等化工企业,迅速克服技术障碍,建立生产线,短短时间就让中国成为全球毫无争议的熔喷布主要供应国。

4月20日,中石化仪征化纤生产车间。图自新华社

可是,这时候有人却出来要求中国对此“忧虑”和“反思”,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熔喷布产能不但不值得高兴与自豪,反而暴露了中国制造的问题。他们认为,生产熔喷布的关键设备或器件,比如“熔喷头”,还未能实现国产化,这说明中国制造还是不行,还是依赖外国。比如某报道就明确这样说:

“核心设备‘卡脖子’与其他很多制造产业一样,高端装备和关键部件是制约熔喷布产业发展的一个掣肘。……国内提供熔喷布成套生产设备的厂家也不少……但核心部件熔喷模头依然依赖进口。”(《如何破解熔喷布产能“魔咒”?》,中国能源报年03月16日)

“熔喷头不能国产化”“依赖进口”,不知这样的消息和结论是从哪儿得来的。事实是,至少熔喷布生产大户——中石化的仪征化纤与燕山石化的多条生产线上的熔喷头,就几乎全都是国产的。

如仪征化纤的生产线就是央企国机集团所属的恒天集团旗下的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仪征化纤的熔喷布项目由中国石化与国机恒天携手建设,共涉及22类设备,除紧急采购的1台进口风机外,从核心设备熔喷头到普通螺栓、配件全部为国内紧急制造,国产化率达95%以上。”(《国产化率95%以上年产吨熔喷布生产线投产》,科技日报年3月30日)

随后上马的燕山石化的多条熔喷布生产线中,头两条线为了抢时间赶工期,直接从德国通过空运进口了熔喷头,后面上马的所有生产线,同样由国机恒天集团提供,设备国产化率实现了百分之百,包括熔喷头、压缩机在内,都是国产的(中国石化官方微博

中国石化)。

很显然,熔喷头国内能生产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一个熔喷头有什么了不起呢?中国能造的企业多了去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不做调查,就轻率地做出了中国造不出高标准的熔喷头这样的结论并予以宣传。有些以什么“科学”冠名的公号,更是煞有介事地直接说:生产熔喷布的熔喷头,只有德国才造的了。

明明是中国赢了,可是,在某些人眼里,又成了中国“输了”。中国好比是孙悟空,再怎么努力,也跳不出如来佛——西方国家——的手掌心。

有一些“卡脖子论者”说:“很难想象,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中国,竟然在小小的口罩上犯了难。”(《如何破解熔喷布产能“魔咒”?》,中国能源报3月16日)

怎么“犯了难”?何难之有?

本来目前是全球各国在抗疫产品上普遍依赖中国,本来“被卡脖子”“犯了难”的是他们,本来该焦虑该反思的是他们,如纽约州州长科莫说的:“我们需要口罩,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服,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面罩,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呼吸机,还是中国制造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检测试剂,依然是中国制造的。我们怎么沦落到了这种境地?”但是,国内一部分人却硬说是中国“又犯了难”“又被卡脖子了”,为此不惜编造熔喷头不能国产化的故事。

二、呼吸机核心器件实现国产替代并不难

不可否认,有些产品中国目前还生产不了,中国工业再强大、成长再快,也依然有不如人的地方,比如大型喷气式发动机、最精密的光刻机等,但是再怎么努力也造不出来的产品,目前恐怕已经很少了。

此外,现在是全球化时代,生产商一般对零部件全球采购以节省成本。术业有专攻,有些部件已经由某些企业生产了,且该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其他企业统筹考虑,就没必要加入这一领域参与残酷竞争,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使用进口产品等同于被国外“卡脖子”了。

前几年,关于“圆珠笔头没有国产化的”讨论很热烈,以此质疑中国制造业水平,结果很快有人指出,全球圆珠笔头的供应由个别企业就能保证,中国企业不是没能力生产,而是没必要投入竞争,得不偿失。何况事实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已得到落实,从笔头到墨水,再到生产设备,中国都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笔真的“档次低”吗?》,人民日报年8月10日)

以前看过一则报道,有一家中国企业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活塞上的活塞环,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国际汽车巨头中有好多都是由它供货,但我们能说那些汽车巨头被这家企业“卡脖子”了?不可能的。而且,这家企业若是以卡别人脖子的心态自居,试图追求垄断利润,那么很快就会诞生新的竞争者来取代它。

再比如,波音飞机的零件也都是全球采购的,并不都是它自己生产的,最终只是在波音的工厂进行组装。我们能因此说波音公司不是高科技企业、没有掌握先进核心的技术吗?单单能把一个高科技产品整合或组装起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再比如,空客的机翼是中国生产,按这个逻辑,是不是该说空客被中国“卡脖子”了?

真正到了特殊时刻,如今年疫情流行,全球贸易、物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受到冲击。这种情况下,开发新的产品,替代原来依赖进口的产品或部件,对于实力全球最为强大的中国制造业与中国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呼吸机就是如此。

如同熔喷布一样,疫情以来,面对中国呼吸机供不应求的事实,好多人泼冷水称,“呼吸机生产遭遇关键元器件瓶颈”“呼吸机元器件依赖进口”,中国虽然大量生产呼吸机,但也被卡脖子,核心器件如小电机、传感器等都依赖进口,自己造不了,总之中国制造业还是不行不行完了完了。结果呢?

“日前,位于上海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21所)下属公司仅用三天时间技术攻关,就让呼吸机装上了国产小电机,经测试各项指标全部达标。”(《三天攻关,上海企业让呼吸机装上国产电机》,文汇报年4月13日)

图自上海嘉定报

不光小电机,传感器也是如此。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研究所呼吸机用压差传感器和医疗供养系统用氧分压传感器科研攻关获得成功,两种压力传感器通过各项测试和用户试用,性能指标均达到产业化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