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6日)
《瞭望》新闻周刊
刊文《在他们身上,
看到中国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
点赞
吉利汽车路桥公司总装厂
总工程师吕义聪
用不懈奋斗为自己的人生赋值
来看原文
岗位有区别,但没有轻重之分。无论起点在哪里,将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能找到建功立业的平台
敢于放飞青春梦想,更善于一步一个脚印实现青春梦想。青春的无限可能,以勤奋做支撑
一辈子完成一项创新了不起,一辈子都致力于创新更是难能可贵。不论是后浪还是前浪,不断超越才能创造价值
年的10月,32岁的包起帆在北京参加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无意识地把圆珠笔拿在手中一揿一按,突然眼前一亮:“对啦!圆珠笔的伸缩原理,木材抓斗的启闭机构是不是也能试试?”
那时,这位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机械员日思夜想的是:怎样让抓斗在任意点上自如开合?他想让中国靠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结束。
这年10月,吕义聪出生在安徽滁州农村。之后的20多年里,他经历了痛失双亲、被迫辍学,后到浙江台州苦练汽车装调和维修技能。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所有车辆异响要自己排除,车子的电器件出了问题,要自己查到、拆装并恢复好。
那时,这位普通汽车工人日常生活的动力是:丰富汽车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解决遇到的每一个故障难题。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包起帆做到了。从仅有初中学历的码头装卸工到获奖无数的国家级专家,他改进了抓斗的启闭系统,被誉为“抓斗大王”;亲身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80后”吕义聪做到了。短短七年时间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他屡次在全国装调工技能大赛中获奖,拥有多项改善创新成果。
国之脊梁谁来撑?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青年的自信从何而来?
从平凡的岗位一路走来,包起帆和吕义聪在理想中找到动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现实而真切地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命运。
年,17岁的包起帆在白莲泾码头当上了一名木材装卸工。这是一桩粗活、重活、累活,更是危险活。粗重蛮实的原木,全靠码头工人下船舱。包起帆亲眼目睹,有的工友刚刚还活生生有说有笑,转眼间就阴阳两隔。
他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制服原木这个“木老虎”。
有好心人劝他:“你一个普通工人操什么心?多少年来就是这样装装卸卸。如果有什么好办法,早就用上了。”
包起帆不为所动。他想,普通工人也要肩负起为国家奋斗的神圣责任。抱着这样的情怀,他踏上创造之路,解决了受力钢丝绳“咬”绳的问题。
回头看,记者问他,“您觉得自己的经历能被复制吗?”他很笃定:“我相信能。就算没有学历、资历、背景,只要用心做事,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一定能成功。”
吕义聪的想法不谋而合。“岗位有区别,但没有轻重之分。无论起点在哪,将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能找到建功立业的平台。”
19岁那年到台州投奔姑姑,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客车上,吕义聪暗自落泪。但他很快调整自己,从汽车修理厂学徒,到汽车公司整车调试员,他苦学技术,汽车从此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5年,22岁的吕义聪以最年轻选手的身份,夺得了全国第二届汽车装调工大赛的二等奖。这极大地树立了吕义聪的自信:“我逐渐意识到,在这个时代,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任何人都有机会将命运改写。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时代主题,每位青年都会迎来他的机遇。”吕义聪说。
勤奋是最大的天赋青春,就一定意味着无限可能?
包起帆和吕义聪用持续的努力回答了这个问题:是,也不是。青年,往往敢于放飞梦想,但更要善于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实现梦想。
人们认识包起帆,是从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抓斗大王”开始的。在此之前,为研制木材抓斗,包起帆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生活被浓缩在起重、力学、机械之间,他像海绵般地汲取物理、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走遍了上海水陆木材运输单位。周末、节假日,他出入于图书馆、科技资料站。家中十多平方米的斗室中,墙上、衣柜上到处贴着草图;码头上,他忙起来三天三夜没回家,累了就裹着棉大衣在船舱的餐厅里睡一会儿。
吕义聪相信,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为了多学技术,他常常一个人钻进成品车里研究汽车故障,一钻就是几个小时。床头贴着巨幅的汽车原理图,床边放满了各类汽车书籍。
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吕义聪时刻准备着一个工具箱,同事、朋友的车子在路上发生了故障,他都会免费处理。不为别的,就为增加接触问题的机会,帮助自己快速提升。
长时间的拆装维修,吕义聪练就了单凭耳朵就能准确辨别40多种故障声音的绝活。一辆汽车1多个整装配件,每个配件位置他都清清楚楚。
有人夸吕义聪是汽车领域,尤其是装调方面的天才。他笑了:“青年时期宝贵也有限。哪有什么天才?无非是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学习和钻研。”
在超越中创造价值是后浪,还是前浪?
熟悉包起帆的人,有一个同样的结论:一辈子完成一项创新了不起,一辈子都致力于创新更是难能可贵。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他就在哪动脑筋。从业几十年中,围绕码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节能减排需求,他的创新版图不断扩大。
6年5月,在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包起帆发明的诸多应用获得4项金奖,成为年来在该展会上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他提出的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码头建设的典范。
“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未来靠什么立于潮头?仍然要创新!”包起帆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唯有不断突破瓶颈,才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吕义聪则有他自己的回答:无论后浪或前浪,都在主动拥抱变化,在创新和超越中创造价值,勇立“浪”头。
年,吕义聪转岗到公司技术质量科,将目光盯在了改善创新上。针对传统调试工作靠师傅手把手教、作业内容缺乏工艺性文件,导致交检的车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他编制调试组的作业指导书;他还进行技术改造创新,至今已拥有多项改善创新成果。
从救亡图存关头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大声疾呼的五四青年,到工地、电站、车间为社会主义建设燃烧奋斗热情的青年突击队、志愿垦荒队,再到新时代追寻着探月梦,以“80后”为主力的“嫦娥团队”、“战台风,斗酷暑”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时空流转,在这片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热土上,有太多年轻人,用不懈奋斗为自己的人生赋值,用心血和汗水书写国家发展的灿烂篇章。
他们,不愧为共和国的脊梁。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丁楚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