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圆珠笔每个人都很熟悉,然而之前却只有瑞士和日本能制造出来,那么圆珠笔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中国现在能自主生产圆珠笔吗?
诸位看官可不要看扁了小小的圆珠笔中蕴含的技术,它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尤其是特种钢生产加工能力。圆珠笔尖那个小小的碳化钨球珠是很机密的“高科技”。首先把圆珠笔头放大,会看到它由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组成。笔头的好坏,就取决于二者之间0.1毫米的缝隙,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出墨的流畅和笔头的寿命。你想想,球珠的直径仅有0.5-1.0毫米,球座体的尖端更薄,仅0.3-0.4毫米厚,还要在上面雕刻出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这加工精度可是千分之一毫米级别的。
如此高的加工精度,不仅对球座体的设计要求高,对不锈钢原材料的性能也要求极高:钢材必须容易切削,还要避免极薄的钢材在加工时开裂。要得到符合要求的钢材,就要研究钢材中微量元素的配比,因为任何元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的性能。
我们先来看看圆珠笔是怎么做出来的,在得到了符合要求的钢材之后,首先将成卷的直径2.3mm的不锈钢钢丝抽开,精细打磨,等到一个个钢头在平台上列好队,上方的机械臂落下,挤压钢头,雕刻出球座体的凹槽形状,再把圆珠塞进去,笔头就完成了。
笔头做好了,笔芯又是如何做成的呢?先用喷嘴从白色塑料管一端灌入墨水,另一端用防止墨水挥发的油性液体封口,再把之前做好的笔头套在笔芯上。
整支笔芯如何插进塑料外壳里?先用红色零件封住空心塑料管尾部,然后,管子度转了个圈,开口的一端转了回去,四支笔芯齐齐插进笔壳里,最后在笔头伸出笔壳的位置,套上金属套,笔芯就牢牢地固定在笔壳里了。
到这里,笔身基本完成,再来看笔帽。笔帽分成两部分,顶部的红色零件和透明塑料管。透明管先竖起来排好队,红色零件从上方落下来,压紧,机械手拔下笔帽,噼里啪啦地扔下去。
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扣上笔帽,圆珠笔大功告成!
在知道了圆珠笔的生产过程之后,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目前能自主生产圆珠笔吗?
有人问:中国人连核弹头都能造,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造不了?是的,说起笔芯钢珠,相信大家都有中国造不出来的印象,我国长期以来在圆珠笔这个领域有所空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规律的结果。圆珠笔的价格大家都知道,便宜的几毛钱,最贵的也不过几块钱。其中的利润少得可怜,就算是垄断了全国多亿支圆珠笔的钢珠,利润下来也只有万左右的份额,特种钢材总额不过一个多亿。这种市场效益自然不能吸引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业投入。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落后。
不过现在这个情况早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了解到,微量元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的性能,我国之前的生产难题就在于,这个钢材的配比找不到,没有工艺可以借鉴。所以,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
我国的太钢集团在没有任何数据参考的情况下,用成吨的钢材开始炼制,终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炼钢工艺,发明了能够替代碳化钨材料的超易切削钢丝,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成为真正的“中国制造”。
传统材料对于稀土的依赖性高,而且难加工,我国的新型材料,不仅材料价格低廉而且加工难度极低,金属结构性也更加稳定,是做笔尖的不二之选。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就能满足整个制笔行业一年的需求,而且在材料本身,也是一大超越。
在获得了太钢的原材料后,贝氏笔业开始生产新的一批圆珠笔。他们使用瑞士进口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一个笔头就需要20多道工序,终于在16年的时候,曾由总理亲自批点的笔尖项目,已经由太钢和首钢顺利完成了,他们不仅解决了材料质地的问题,还成功把工艺差控制在了1%以内,有个必经的检测方法是在纸上画出米长的线条,取末尾部分和最初的做对比,如果颜色没有中断和减淡,就说明笔的流畅性和耐磨性都过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完成了笔芯的国产化和量产问题。
任何加工技术都需要积淀,能造出了只能说明精密加工方面有了进步,不能代表其它的。毕竟圆珠笔芯利润极薄,完全不足以支持国家战略。就像美国本土很多基础产品都不生产,但没人能说它不具备制造业实力。粗放式经济增加的过程已经结束,精细化的工业化已经来临,这一点点小问题,真的难不倒中国的机械人,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