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而动,全民抗疫
——一位重庆市民的年抗疫生活日记(19)
糜建国
三十四
年2月25日星期二晴重庆
据重庆官方发布,年2月24日0-24时,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例;中国新增例,其中湖北新增例,湖北以外9例。全国累计确诊例,死亡例。
湖北以外降至个位数!来之不易!
疫情没有国界。
在中国疫情得到控制时,我们的目光不得不投向国外,因为国外开始蔓延!
截止今天,韩国确诊例,日本确诊例。
一大早,银行经理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终于上班了。他说在外面搭了一张桌子,配备了消毒水,只留下一个门进出,每个顾客进来,都需要戴口罩、测量体温,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柜台办理完毕后,再放一个进来。因为平常大家打交道多,熟悉了,他还询问了春节这段时间怎么玩的。同时,我们也谈到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他提到,银行会有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并说疫情对银行也有冲击作用。一些小机构,如果撑不过三月份,都会倒闭;另外,很多旅游产业、酒店行业,如果撑不下去,贷款也会形成坏账。这些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直接压力。
挂掉电话,一个从事托管行业朋友也打来电话,谈到疫情对于他们的影响。无疑,这次疫情,他们将受到重创。托管行业的损失也是立竿见影。
是的,疫情之下,大家都不容易,都在负重前行。
今天上午,终于去剪了头。这次是去林子那里剪的。
林子给我剪头,已经十多年了。关于林子的剪头,我曾写了一篇《林子美发店》的文章,发表在《重庆晚报》上。疫情,对于他们的影响也是直接的。因为疫情期间,顾客都不能出门,没有顾客来剪头,就没有收入。他老家在乡下,还好,因他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放寒假在他这里玩,没有走,父子俩就一直守在理发店。年前我来剪头时,见到他儿子的。相信,这也是他儿子长这么大以来,父亲第一次陪伴他这么久。以前,儿子都是在他乡下姑姑家,偶尔周末上来一趟,见见父亲,也算是换一个环境。林子说,不知道还要等多久,这个疫情才能过去。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些伤感。我说快了,这不我都出来剪头了吗?你看路上的车子也渐渐多起来了。
“叔叔,这个病毒还有好久消灭掉嘛!”正在这时,他的儿子从里面的房屋跑了出来。我看见他长胖了。“我好想回学校上课去!”他摩挲着手中的一支钢笔。因为戴着口罩,他的说话声显得很瓮,但我还是听清楚了。我明白,他想回学校,更想回到那些伙伴中去。在他父亲这里,没有一个朋友,一天话都不会说几句。疫情之下,不仅仅是对于林子经济收入的影响,孩子们天性就是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一个考验。
“嚓嚓嚓!”剪刀发出清脆的声音。
阳光从外面斜斜地投射进来。林子手法纯熟,他几乎闭着眼都能把我的头剪好。林子说,当我一进去的时候,他就看出我的头不是他剪的。我说是的,上次是我爱人剪的。缺缺拉拉,我现在还能想起爱人当时看见我的发型就偷笑的样子。他儿子戴着口罩,在旁边静静地站着,已经快要超过林子的个头了。
“经济不好,该整发型的,都不整了!该出来烫头的,也不烫了!”不知道林子是在向我诉说,还是在喃喃自语。我看见外面一排排紧闭着大门的铺面从街道的这头一直延伸过去,街道显得比平常沉闷、空旷······
在剪完我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两路口免费给社区工作人员剪头的的包师傅。我在前面日记中写到过。我告诉林子,可以和社区联系一下,把消毒、测量体温等防控工作做好,进入小区服务,一个脑袋十块钱,只剪不洗,这样下来,一天收入也不会少;同时,也会方便很多社区居民,属于双赢。没想到,下午就收到他发来的信息,说联系好了一个社区,他带上工具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帮忙做好管控工作,明天八点就去。后面跟了几个跳跃的表情,足以证明林子心境的好转。
五弟他们也复产了。
下午我们到那边去办点事,顺便去他们厂看了一下。
在大门口,五弟摆放好了一台喷雾器,一桶消毒液,一个体温枪,墙上也贴了一些标语,配备了一些垃圾桶,相关标识也做得非常规范。
最近很多辖区也在陆续开工,开工的先后是要看这个辖区确诊病例的数量和时间。五弟他们厂周边都是厂家,因为确诊病例已经好几周都为零了,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在复工复产上,手续就要简单一些,好申请一些。而对于比较特殊的辖区,手续相对则要复杂一些,变化大一些。
但作为厂家,很多产品有一个上下游的关系。即使中游复产了,但上游没生产,配件或者配套产品不到位,也不能正常运转。另外,因为一些地区疫情还没降级或者封村、封路还没解除,很多工人出不来,零零星星,工厂也无法正常运转。
最为重要的,物流是一个致命的关卡。物流不能通畅起来,一切复产复工,都不能顺利进行。这几天,限制物流的不是路上的关卡,即手续、证明这些是否齐全,而是司机。因为很多司机不能到位,物流也就不能通畅起来。所以,这个也是一环紧扣一环。但一切因素都在于人。
和前阵子的国内口罩一样,随着慢慢地复工复产,而生产能力又不够,很多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母鸡下蛋,只能一个一个地下。不管排队吃鸡蛋的有多少,它还是一个一个地下。很多厂家眼看着雪片一样的订单飞来,也是爱莫能助,不敢接单。而作为急需货物的经销商或单位,也只有干瞪眼。在这个时候,要想拿到产品,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更不是讲价与不讲价的事情了,而是信誉与厚道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信誉与厚道,不是临时建立的,而是长期的关系。厂家生产的货物发给谁呢?接谁单呢?给谁优先生产、发货呢?商有商道,是否在平时能不能遵守相关的游戏规则,是否具有契约精神等,这个时候就是见分晓的时候。
去五弟那边,要穿过两三个小镇和几个乡村。
我看见小镇上已经有了人气。
有了人气,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很多墙上贴着新鲜的招工广告,从外地赶回来的妇女和男人,相互挤挨着,操作不同的口音说笑着,在挑选着、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厂家、工种;一些大伯大妈沿街蹲在路边,卖起了鸡蛋、小菜、腊肉、土鸡等。戴着口罩的居民走上前去,在和他们讨价还价;小镇外面的乡村,油菜花开得很鲜艳,一些不知名的花儿姹紫嫣红,满坡地长,张扬地、坚强地迎接着属于他们的春天。一群群花蝴蝶在空中翻飞,嬉戏追逐;农民们在田间耕作,挖地、除草、摘菜,满眼葱绿中,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糜建国,南岸区居民,重庆南风爱心助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