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回答一位朋友的提问。
昨天我推送了《仿写让人落泪的3段话:文笔好,感情深》,留言区有人提出能不能谈谈“细节问题”。开始我以为是细节描写,后来一来二去地交流,才知道他想知道怎么样把文章写具体细致。这件事,也启发大家要多多留言,尤其是想看的内容要及时告诉我。否则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猜得到你最想看什么呢。言归正传,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是把字数尽量凑多一点吗?不是。没那么简单。如果是那样,多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具体细致,是指把要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有血有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努力。01学会分解与合成一件事、一个物、一个问题、一种心情、一个想法,其实可以分解为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怎么理解?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个苹果,是可以分成颜色、形状、大小、味道、营养、产地、品种等多个方面;一台苹果电脑,也可以分成颜色、大小、配置、用途、性能、配件、材质多个方面。一件事也是如此。比如去超市购物,可分成在路上、进入超市、选购商品、收银台付款、返回等几个步骤。一个问题呢?同样道理,比如“如何选书”可以分解成明确读书目的、了解出版信息、阅读目录大纲、选读章节内容、确定购买方式等几个要素。还有情绪,比如愤怒,可以分成愤怒的原因、愤怒的表现、愤怒的危害、如何平息愤怒等。当时我们写作时,一定不可以像回答问题那样,一二三四呆板作答,而是在头脑中重新将这些分解出来的要素合成为生动活泼、浑然一体的东西。否则,那就不是文章,而是答案堆砌了。写作之前,为了让自己能写具体写细致,咱们得学会分解。怎么分解呢?最基本的分解法,是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什么叫纵向分解?纵向就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可以说,任何一件事都是在时间流里发生、发展的。你去看电影,吃饭,上班,或者外出旅行,乘飞机,坐高铁,都逃不开时间流。哪怕我们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时间还是会一点点流逝。你睡觉,你打盹,你发呆,都在时间流里。想象一下,时间流就像一条河流,一条奔腾不息、永不止步的河流。理解了这一点,就该理解纵向分解了。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件事分解成几个环节或者几个步骤。比如下面这段话: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泪遮迷了我的眼。——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可分解为:(1)“我”请假(2)“我”经过街市回到家(3)母亲听说“我”要返校,失落(4)我返校,经过热闹大街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分解开,这就是纵向分解。什么是横向分解?就是把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按照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或几个角度分拆开。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段话: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只要是读者,就会明白打了两拳,一拳在鼻子上,一拳在眉梢上。如果从时间上说,应该是分分钟就能完成的,花不了多少时间。可如果真这么写,一拳打在鼻上,一拳打在眉梢,《水浒传》就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了。所以需要横向分解,分解成什么?从镇关西被打后的感官体验角度,分解成味觉和视角两个角度,然后分别加以描写。“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是味觉角度,也就是挨了重重一拳,鲜血满嘴满鼻子,什么滋味都出来了。“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是视觉角度,鲁提辖感觉自己眼冒金星,花花绿绿的颜色在眼前晃动。如果我们不会分解,那会如何写这件事呢?鲁提辖把镇关西打了。一句话说完。好了吗?好了。这就是不会分解。02学会列提纲咱们写文章,是不是把分解开的东西,随意拼凑在一起就完事呢?显然不是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态度等等,还要让读者能读得懂,读得有滋味。那该怎么办?这就要做到有条理、有重点。也就是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有一个符合人们认知和阅读习惯的顺序;同时,你在一篇文章中重点要讲什么,一笔带过的是什么,也要有安排。怎么办?列提纲吧。通过框架图,引导自己按部就班把文章写出来,不跑题,不偏题,做到重点突出,具体细致。提纲,就相当于造房子时的图纸。有了图纸,施工人员和建筑工人就知道要造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房间、几扇窗户,卫生间在哪,楼梯在哪,主卧和客厅分别怎么安排。写作时有了提纲,就可以步步为营,有序推进,先写啥后写啥,重点写啥,都能找到依靠了。比如,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提纲如下:很显然,描绘春天是本文的重点,作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个层面详细展开描写,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美好。盼春、颂春,则不必花过多笔墨。因为写好了“春景图”,“盼”和“颂”就可水到渠成了。列提纲,就是自己提醒自己我在哪该用力写,哪儿可以省点力气。详略得当,文章自然就具体细致了。03学会“立体”表达有了提纲,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提纲是骨架,只有骨架,是不鲜活、不完美的;当然还得让它血肉丰满。这也是为什么分解之后,必须要合成。对了,立体表达就是为了更好地合成。想象一下,画家是怎么画画的。他在脑海里将要画的事物大致分成几个部分,先用笔勾勒轮廓,而后再填充细节和颜色。这个过程大体上说,与我们写作相似。莫言描述“黑孩挑水”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品析一下:爬陡峭的河堤时,他双手扶着扁担,摇摇晃晃。上堤的小路被一棵棵柳树扭得弯弯曲曲。柳树干上像装了磁铁,把铁皮水桶吸得摇摇摆摆。树撞了桶,桶把水撒在小路上,很滑,他一脚踏上去,象踩着一块西瓜皮。不知道用什么姿势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样把他浇湿了。他的脸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个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个小沟沟。几滴鼻血流到嘴里,他吐了一口,咽了一口。铁桶一路欢唱着滚到河里去了。他爬起来,去追赶铁桶。两个桶一个歪在河边的水草里,一个被河水载着向前漂。他沿着水边追上去,脚下长满了四个棱的他和一班孩子们称之为“狗蛋子”的野草。尽管他用脚指头使劲扒着草根,还是滑到了河里。河水温暖,没到了他的肚脐。裤头湿了,漂起来,围在他的腰间,象一团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节选自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这段话,如果还原成提纲,是这样的:(1)黑孩挑着铁皮水桶,从河里上来(2)走在陡峭的河堤上,水桶打翻,黑孩摔出了血(3)黑孩下河去追铁桶这提纲是按照上文我们提到的时间顺序罗列的。你看,如果不会分解,也不会立体表达,这段话三句话说完了。那还有滋味吗?没有。还能表现黑海鲜活的特点吗?不能。莫言是如何“立体化表达”的?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叙述加描写。不但叙述黑海如何从河里上来,如何摔倒,如何去追赶水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带着自己鲜明的感受去描写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状态。“上堤的小路被一棵棵柳树扭得弯弯曲曲。”这是描写上堤路上参差不齐地种着柳树。“柳树干上像装了磁铁,把铁皮水桶吸得摇摇摆摆。”这是描写水桶撞到柳树上。但莫言不那样写,而是写柳树像是装了磁铁,会吸引铁桶。意思是说路太窄一不小心就会撞到。莫言的写法很生动。同样的,莫言还描写黑海流血的感觉,下河去追水桶的细节。这些都是立体化表达。我们读者阅读后,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小结一下,立体化表达,就是用各种手法使自己要写的事物立体地呈现出来,通常可以参考以下三点:(1)加上必要的描写(或抒情、议论)(2)融入感受(3)按照画面或者镜头去写写在最后要做好以上三点,必须结合观察、思考、读书、学习。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分析(分解)事物,还是立体表达,都需要我们对事物有足够的体察能力。格物致知,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像李清照的丫鬟那样,明明雨打风吹,花儿飘零,她还说“海棠依旧”。李清照却回了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这就是过人的感知力。观察、思考、读书、学习,能帮助我们不断打磨出优异的感知力、分析力和表达力。如此,我们方能纤毫毕现,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心里想得明明白白,笔下写得灵动鲜活。共勉。一篇文章说清楚5种表达方式,让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