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临石鼓文,篆书写得飞起,竟然

八大山人(—)是皇室后裔,朱明嫡脉,面对破碎的河山,遁入空门。在书画上,八大山人有着独特的人格志向和个性追求,书风独具面目。八大山人的书法以行草书为最多,其实他的篆书也很高古。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1

现在提到八大的篆书,不得不提其所临的《石鼓文》临本,这件作品可以成得上他篆书的代表作。在古人经典范本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发挥,临作成为有凭据的创作,一样出彩。不一定非得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格,若即若离,若古若我,只要恰到好处,具有艺术含金量,也可以不朽。

现在人看《石鼓文》,也许会觉得稀松平常——并非指艺术价值,主要是“能见度”,因为今人选择余地极大,各种《石鼓文》版本的高清印刷品能够一网打尽。八大独以《石鼓文》为范,且以草篆笔法为之,中间夹杂了行楷释文,可谓艺高人胆大。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2

取法《石鼓文》的历代书家众多,写成草书面目的,仅八大一人而已。这预示和见证了一点: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这样来临写,多半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他之后,没有人敢这样写,因为属于仿照,没了创意。在艺术道路上,八大是一个独行客。数百年之后,依然不得不佩服他超凡的艺术创造能力。

如果对于八大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宗旨有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也不会觉得奇怪。八大擅长多种书体,而且可以打通彼此之间的关节,生发开来,独出新意。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3

八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草书,数量也最多。说是草书,却能变动为静,以楷写草、以篆写草,除了偶有连笔,字形间架似草,无论从笔画线质还是整个气息上来讲,并不在意草书单纯的“形”,却兼具草、楷、行、篆等多重韵味。

但凡个性强烈的书家,常常喜欢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反拨”方式实现自己的创新之举。当然,悠游于不同书体之间,可以自由而又自然地转换,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更需要不凡的才情和功力。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4

进一步深入思考,以相近时代的郑簠隶书同步考察,不难发现,郑氏写隶,八大写篆,不约而同地加入行草笔意,天趣飞动。在他们之前,绝少有人有这样大胆的尝试。他们面对的是刻石拓片,绝对静止而庄重的字形,若要转换成个人笔墨,要留在纸面上,要么照样描摹,要么创造性发挥。作为创作性十足的书家,自然会选择后者。

这对于今天的学书者临摹汉隶石刻乃至一切刻帖等,仍具有启发意义——“我”之为我,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么做。临摹无定法,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书贵在法,而其妙在人。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5

众所周知的“八大体”,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是“简”,很多成熟复杂的技巧弃而不用,简化了所有能够简化的用笔动作。二是“圆”,“圆”包含了外形的圆,还有笔意的圆,圆通、圆融,这都是从篆书来的。虽然用笔简练,却极为沉实,主要是强调“涩”,无疑是篆书用笔。

细细思量,会觉得八大的临创之举非常有意思,临篆书变成行草书,临草书变成楷书,写行楷书感觉就是写篆书,而他想要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感觉。

八大山人临《石鼓文》册6

最后还得说明一点,八大以气驱笔,追求的是风格的“异”,以此求变,无论对个人技法而言,还是就当时所处的大势来讲,乃是顺应潮流的选择。今天的篆书不断趋于行草化,是因为求“正”而无法到位,缺少足够的积淀,在技法上无法突破。书法的创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薛元明)

八大山人书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