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下通货膨胀的学术定义: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是不是有点抽象?接下来给大家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下:
先告诉大家一个神奇公式:MV=PQ。
其中,M是基础货币总量(差不多可以理解成我们平时说的M1);V是货币周转次数(一般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P是商品价格;Q就是商品数量。
M、P、Q的含义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这里重点对V(货币周转率)做一个详细介绍。什么是货币周转率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假如你兜里有块钱,暂时用不到你就把它存银行,此时你的银行账户余额就是元,这没问题吧!银行拿到这元后,不会让他在那睡大觉,毕竟银行还要付你利息,银行会怎么做呢?把钱贷给需要钱的A。
我们都知道国家有个存款准备金率(10%)的最低要求,也就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后,不能把这笔钱全贷出去,要留一部分钱应急,留多少呢?至少留下存款数额额10%,留下的这笔钱这就是“存款准备金”,它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这样银行拿着你的元,最多贷给A90块钱,A拿到这笔钱后不着急使用,还存到银行,银行又多了90元存款,还可以把它贷给需要钱的B,还是在保留存款准备金的情况先,最多贷出去81{90*(1-10%)}元;B在把钱存银行,就这样循环往复,理论上银行总共可以贷出去多少钱呢?90/10%=元。也就是说银行在收到你的元存款时,就具有了创造元贷款的能力,加上你自己的元,总共0元就是“广义货币M2”,可见你的存款被成倍放大了,这才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总量[0/=10=1 /10%(存款准备金率)]。大家明白了吧。
让我们继续讲解通货膨胀。公式MV=PQ中V由存款准备金率决定,基本不怎么变化;Q是商品总量,代表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产能),产能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也是不会变化的;能变化的就剩M(基础货币和P(商品价格)了。根据动力来源不同,通货膨胀主要分三类:货币超发型的通胀、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什么是货币超发型通胀
如果M增多,也就是大量印钱,为了保持公式平衡,P(价格)就必然提高,这种由于大量印钞导致的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货币超发推动的通货膨胀”。
举个栗子:假设社会上目前一共只有个馒头、元钱,平均每个馒头1块钱。当某天市场还是个馒头,但流通着元块钱,那么对应的每个馒头就是2块钱,从1块涨到2块涨到了一倍,通胀率就高达%。
什么是需求拉动型通胀
需求拉动型通胀,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商品供应量不变,但是买的多了,根据供需平衡,价格必然上升。比如说,同样个馒头,目前有10个人想买,价格可能是1元1个;当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变成了20人想买,那么价格就会因需求的增值而急速的上涨。一般情况下,这种通胀经常会以结构性通胀出现,或者在经济全面复苏的时候存在。
什么是成本推动型通胀
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变动的原因,在产业链生态中,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上游价格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最终的产品;二是汇率波动和贸易冲突带来的变动。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原材料、零配件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而且基本用没有结算,例如之前买1美元的东西,需要6.5元人民币;如果没有升值了,现在买1没有的东西,可能需要7元人民币,这就是输入型引起的成本增加。
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会将“应对通胀我们该怎么办”。喜欢不要忘记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