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印看中国,中国文印看新化。”
在文印领域,
新化人底气十足。
新化文印行业全国总商会的数据显示
新化文印从业人员超过30万
在全国拥有15万家门店
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
并在数码图文广告快印、复印机再制造
耗材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形成了规模优势
被誉为“新化现象”
一纸文印何以风行?
(11月22日,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摆放着各类打印、复印设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01
一纸通告,揭开新化文印冰山一角
大约50年前,第一代新化文印人从洋溪镇出发,踏出新化文印走向神州大地的第一步。
上世纪70年代,常年不着家的邹联经,说是在外修钢笔、修锁、补皮鞋,却总能给家里寄回些钱。直到年,新化县公安局发布一纸通告:“邹联经以修打字机为名,投机获利余元”,这才揭开冰山一角。
当时,修好一台机械打字机能挣45元钱,而1元钱可以买4公斤大米。不少村民悄悄跑到邹联经家拜师学艺。
(11月22日,新化复印机与耗材制造产业园,湖南中致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二手打印机情况。该公司生产的再制造复印机畅销全国各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规范这支“流动大军”,当地政府在洋溪镇成立新化县打字机修理厂,组织授课培训,并给从业人员发介绍信、价格表和发票。
有了合法身份,“跑江湖”者有了底气。
市场闸门被小心翼翼打开,新化县从事机械打字机维修的队伍快速膨胀,到年已发展到多人。
(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油纸伞、装饰画等文创产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02
闯荡江湖,从二手复印机“挖到金矿”
“回收转卖二手复印机的生意,咱们新化人在全国做得最大。”曾任新化县文印产业办主任的邹小雄娓娓道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机械打字机市场日渐式微,更先进的复印机涌入国门,诞生了新的商机。
(11月22日,新化高铁南站旁的文印小镇产业园。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在广州跑销售的新化人曾旗东,通过拜师学艺,率先摸透了热门的日本佳能和理光复印机维修技术。
当时,修好一台机械打字机能赚几十元钱,而修好一台复印机可以赚几百元。很多新化人,跑到曾旗东的公司参观学习,维修复印机这一新技术快速扩散。
在广州天河科技街,抱团的新化人建立起二手复印机集中批发地,也是全国最早的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新化人在这条街开办的公司有50多家,影响力开始向全国辐射。
(位于上海市长安路的尚质文印。通讯员摄)
03
同乡互助,文印店如野草般恣意生长
年早春,北京中关村,做二手复印机生意的新化人邹余全发现,电脑渐渐普及,打印、复印需求呈井喷之势。凭借二手复印机的优势,他到北京大学开起了文印店。
邹余全的策略,是打价格战。当时市场行情是打印一面1元、复印一面0.3元,他把这一价格直接来了个“腰斩”。
站稳脚跟后,邹余全带着不少老乡来到北京大学校园。新化人的家乡观念浓厚,同乡间的信任大大加快了技术扩散,并直接转化为经济和商业同盟关系。
(11月22日,湖南中致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修理复印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上海。邹望飞十几岁就投奔了开文印店的叔叔,攒到三四万元时,他决定自己开一家文印店。后来在老乡圈子里,他也有了“同济文印王”的绰号。
新化文印走向北上广深,滚滚财源不断流入洋溪。并非县城驻地的洋溪镇,高楼林立、别墅成街,全镇人均年收入在年就已突破7万元,如今已是湖南省示范型特色产业小镇。
04
转型升级,从单一向全产业链迈进
年,在新化县政府引导、太平洋证券结对帮扶支持下,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旨在整合新化文印产业资源、优化文印业务模式、发挥文印人士合力。经过4年多发展,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长沙、贵阳、昆明等地布局分支机构,成为天猫“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唯一的文印领域顶级商家,并走向非洲市场。
(11月22日,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印的文创产品《百骏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通讯员张诗婍摄影报道)
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迈进,新化文印不断创新求变。“十四五”期间,新化文印也将进入一个崭新天地。
结语
新化文印一开始是从缝隙中长出的技术,顽强生长,历经磨难,最终发展为遍布全国的大产业,形成了“有城镇处,就有新化文印”的“新化现象”。
改革开放带来地缘经济的勃兴。随着龙头企业不断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际上正在悄然改写数字印刷设备与配件耗材技术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格局。对于新化文印而言,这预示着产业变迁进入到更宽广的新阶段。
来源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丨陈淦璋彭可心冯军旗
编辑丨赵泽琴
校对丨李絮枫
审稿丨秦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