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39.html
李可染行书『圆转如意』
作者李可染
作者生卒-
形式镜心水墨纸本
尺寸79×40.5cm./8×/2in.约2.9平尺
创作年代癸亥(年)作
题识癸亥十月,可染于师牛堂。钤印李、可染、孺子牛对于以画名享誉艺坛的可染先生来说,书法算是余事。然而,从书画理法相同的意义来说,从笔法与结构的最抽象的原则来说,书法不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先生艺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从这个角度说,书法是他全部艺术活动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染先生喜搜书帖,尤爱魏碑,书法早年学王羲之、赵孟、石涛诸帖,深得精髓,融会贯通。特殊时期,可染先生作画甚少,常以习字为日课,临摹颜真卿《八关斋帖》、魏碑、汉隶诸帖,融合而成独具个人面貌的书体,可染先生自戏为“酱当体”。至晚年,可染先生人书俱老,用笔如驱臂使,几十年的千锤百炼,金刚杵已成绕指柔,诸法贯通,自有如意。
癸亥秋日,可染先生写下“圆转如意”四字,四字行笔、结体各具姿态。“圆”字方正,而行笔连中有断,节奏感强,饶有趣味;“转”字行笔顺畅,唯笔画由粗而细,控制得法;“如”字近乎草法,字如凤舞,左重右轻,以飞白勾连,笔画虽简,而趣味特足;“意”字以重墨中锋起笔,上部几乎不见行笔痕迹,圆浑厚重,继而行笔分明,眉目疏朗,结尾行笔更如羚羊挂角,动势非凡。
可染先生这“圆转如意”四字大约有两个意思。一者是说艺术应圆融,应破界,应不拘泥于流派,不拘泥于成法,从需而用,写心之所想、意之所达之要,呈现出从容不迫的气度;二者喻为人做事应畅通而遂心意,顺应自然不加外力,不刻意而为,不逆势而上,便有缺憾,亦是如意之境。这是可染先生的人生体悟,是他人至晚年的心源哲思。
徐悲鸿行书六言联
作者徐悲鸿
作者生卒-
形式立轴水墨纸本
尺寸98×47cm./8×/2in.约4.1平尺(每幅)
创作年代年作
题识书奉昭昶先生正。卅年岁始,悲鸿。钤印徐悲鸿释文正谊不谋其利,非学无以广才。上款“昭昶先生”即马来西亚华侨符昭昶。徐悲鸿虽以画名世,但一生临帖不辍,其书法成就亦为论者所推重。他在《自述》中谈到自己早年在康有为门下学习书法,曾数遍临习过《经石峪金刚经》、《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等碑拓,所以结构疏朗大方。但他又自出机杼,拂去康书的霸悍气,锋芒内敛,使作品气息归趋平淡冲和。此件《行书六言联》上联取自《汉书董仲舒传》中:“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语原为董仲舒在回答诸侯王询问关于越国三仁问题时的对答,后经班固阐释,升华成为后世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下联取自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名篇《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一句,此篇为修身立志之名篇,文短意长,概括了为人治学的经验,“非学”一句则重点阐明了学习的意义。观其书脱胎于魏碑,参以草书笔意,结体疏朗,天真烂漫。但徐悲鸿的视线并不仅仅局限于魏碑上,上至商周甲骨、钟鼎、汉隶,下至唐宋明清诸家,均进行过学习取法。这使得本件作品不仅在外观上有深沉雄厚、宏大开阔的阳刚气象,在内里上还含蕴着碑帖兼容的中和之美。悲鸿曾云:“天下有简单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远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可见徐悲鸿对于书法之见解颇为直截明了,故其书敢于创新,气魄宏大,如此联者是也。徐悲鸿先生为人质朴刚直,但又有谦和之处,这两种秉性均融于其书法之中,形成了徐悲鸿“刚中有柔,结古化新”的书法风格。但凡书法大家,书风和个人性格多相符,徐悲鸿先生亦是如此。他认为:“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用以达德,使转宣其情”,书法要表现书法家的人格精神,抒发书家的情感。故而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如品茗和时,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
形式立轴水墨纸本
尺寸.5×65cm./8×/8in.约7.6平尺
创作年代甲子()年作
题识焕堂仁兄正。甲子新秋,吴昌硕年八十又一。钤印俊卿之印、仓硕释文田车孔安,鋚勒既简。左骖幡幡,右骖騝騝。吾以跻于原,吾止宫车其写,秀弓寺射,麋豕孔庶,麀蔍雉兔,其有神其奔。石鼓文是书法史中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气韵古朴,是历代书法家研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历来能发扬光大而自出机杼者,首推吴昌硕。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中,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石鼓文》成全了吴昌硕,反过来,吴昌硕也使《石鼓文》的艺术价值得以发扬光大。应该说,吴昌硕的《石鼓文》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体现了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与其说临,不如说创。吴昌硕从年轻时便涉猎石鼓文,中年以后更是将石鼓文作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他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反复研习,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他的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他的石鼓文更为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再后,其所作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自家面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字形上由原版的略呈长方变成长方形,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为最佳结构形态;线条上由原版的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用墨上有上有浓枯湿润之分。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篆书属静态体势,吴昌硕能将篆书写得具有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着实令后辈钦敬不已。此件《节临石鼓文》作于甲子年,即年,时吴昌硕81岁。作品尺幅巨大,书写上一气呵成,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章法停匀,笔法精到,无一懈笔。结体上密下疏,行笔舒展婉转,圆劲中而寓方折,风格朴茂自然,含蓄藴藉而不计较于规矩,富有金石气。款字行书运笔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醇厚沉郁,完全体现了他苍拙古健、恬淡脱俗的书风。这种种变化,并非是吴昌硕竭尽全力去完成的,而是随意挥写,并不费力的事。这些无不体现出吴昌硕对其用笔的熟谙。
吴昌硕行书七言诗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
形式立轴水墨纸本
尺寸×34.5cm./8×/8in.约4.3平尺
创作年代己未(年)作
题识赵悲盦书无款,署为瓮庐赋。河井先生正之。己未四月,吴昌硕年七十六。钤印俊卿之印、仓硕鉴藏印瑞秀楼珍藏书画之印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四屏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
形式镜心水墨纸本
尺寸.5×33.5cm./8×/4in.约3.3平尺(每幅)
创作年代庚申(年)作
题识秉钧先生属书临旧拓猎碣请正。庚申夏仲客海上禅壁轩。吴昌硕年七十七。钤印吴俊卿、昌硕、吴押(四次)上款“秉钧先生”即朱秉钧,又名朱熙庭,字丙君,号子豫。浙江南浔人。光绪十三年()秀才,年青时开始从事丝绸贸易,逐步兼营运输业,为南浔富商之一。后居上海,并任招商局督办。喜好收藏,缶翁常为其治印,两人交往颇多。
梁启超楷书阮步兵诗
作者梁启超
作者生卒-
形式手卷水墨纸本
尺寸引首:25×89cm.97/8×35in.约2.0平尺字:25×96cm.97/8×/4in.约2.2平尺跋:25×12cm.97/8×43/4in.约0.3平尺
创作年代壬戌(年)作
题识壬戌腊半写阮步兵诗。启超书课。亮侪以不得吾书,颇有责言,即以此寄之。启超记。钤印任公姚华(-)题引首饮冰室书阮步兵诗卷。乙丑(年)上元,为亮侪仁兄署耑。姚华茫茫父。钤印:姚华周大烈(-)题后纸阮诗体近曹植,以气格胜。亦如唐之陈伯玉、李太白。构体用意,绝少痕迹。高处在此,不可学亦在此。任公书之,未言所以。亮侪属题其后,偶著近意云尔。乙丑(年)岁六月元旦于京寓。钤印:周氏大烈、桂堂上款“亮侪”即籍忠寅(-),字亮侪,自署困斋。直隶任丘端村人。籍忠寅早年随兄长学习,十九岁时,参加童生试,后肄业于保定莲池书院。年,以优贡入太学,年中举。后官费留学日本,年暑假回国,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教务长。此后,当选顺直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民国后,籍忠寅历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常任法制委员、常任财政委员、研究宪法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国银行副行长、直隶巡按使署顾问、经界局专任评议员、政事堂存记等职务。籍忠寅与梁启超多有交往。年,籍参加蔡锷领导的反袁起义,是讨袁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利用社会关系,替梁启超、蔡锷联络冯国璋。反袁期间,梁启超于年11月写下《致籍亮侪、熊铁厓、陈幼苏、刘希陶书》,说明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虽秉持“维持现状”之念,但坚决反对袁世凯再行专制帝制的企图。年,张勋复辟,遭到梁启超抨击,籍忠寅又为梁启超联络游说冯国璋。此外,籍忠寅还和梁启超创建讲学社,一同邀请杜威、罗素来中国演讲。此卷任公精谨小楷,洋洋千余字,是为梁、籍相交过往之印迹。说明本幅后纸题跋者周大烈,于清末为政,而以诗名称世。周氏为湖南湘潭人,字印昆,别号夕红楼,又号十严居,名其居为乐三堂。周大烈生长于官宦世家,十九岁在本乡教书,颇有声望,“绩学之士,咸乐与君交,以德性相磨砺”。时湖南巡抚陈宝箴闻周氏贤名,遂聘其为陈师曾私塾教师。周大烈与陈师曾在老家湖南建立的师生关系,因同居北京并相互往来频繁使之得以深化,更因陈师曾的英年早逝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又,陈师曾与姚华交厚,画坛常有“陈画姚题”的认知观念,而陈、姚的相识,正是因为周大烈的介绍,可以说三人的关系莫逆非常。周大烈初至京师,便寓居于姚华家莲花寺处,此后至京师亦多居于姚华处。姚华去世后,周大烈为其撰墓志铭,言辞悲切,令人动容。陈师曾有《姜白石词意图》一册,周大烈、姚华均一一对题,诗画唱和,是三人情谊的展现。《楷书阮步兵诗》卷有姚华题引首,周大烈于卷尾具跋,挚友情谊,于此留下雪泥鸿爪。
郭沫若行书诗词册
作者郭沫若
作者生卒-
形式册页(十二开廿四页)水墨纸本
尺寸33.5×24.5cm./4×95/8in.约0.7平尺(每幅)
刘海粟富春江小景
作者刘海粟
作者生卒-
形式立轴设色纸本
尺寸×69cm.48×/8in.约7.6平尺
创作年代丁未(年)作
题识忆二十年前富春江所见小景。心目皆明,写此为快。奉寄振通先生清赏。丁未重九,刘海粟七十二岁。钤印海翁、存天阁、海粟欢喜、海阔天空
刘海粟与南洋的情缘,自年远渡重洋举办筹赈义展开始。从印尼至新加坡,又从新加坡至马来西亚,得到南洋诸友的全程支持,深厚的了解及情谊让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刘海粟生前在南洋的朋友有著名画家黄葆芳、周颖南、李家耀、张振通诸君。年元旦,新加坡《南洋商报》发表了一篇万言长文《刘海粟与中国近代艺术》,高度赞赏他为艺术的献身精神和对中国艺术的复兴所作的贡献,其作者是刘海粟的弟子,原上海美专教授,已被誉为“新加坡艺术之父”的刘抗。刘海粟的另一位学生、马来西亚的杰出画家李家耀,不仅来上海看望他,还请他为书画集题写书名和作序,接着更以《刘海粟是东方的毕加索》为题,写了洋洋数万言的长文,高度推崇这位上海美专的老校长。
年,周颖南和李家耀、张振通、李炯才四人,将所藏的刘海粟近作汇编成画集《海粟老人近作》一大册。对走出人生低谷的刘海粟,无疑有着莫大的安慰与鼓舞。他们来往最频繁的阶段,恰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几乎冻结的时期,他们用热忱的艺术交流打开了这扇封闭之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