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03802.html
编辑:余心丰
来源:正和岛
01、“焦虑”的人口红利
0.53%。
这是一个什么数字?
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七普”数据显示,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万人,是自年以来的“四连降”。
年也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现在80后人口总数2.21亿,90后是2.08亿,00后则是1.63亿。
形象地说就是,如果80后的总人口是人的话,那么90后就是94人,00后只有73人。
低生育的压力还在后面。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此前指出,预计到年,中国将会有3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中国总人口峰值将在年前后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近日表示。
许多人开始担忧,人口红利消退将对中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GDP目前已经达到4.01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30%,是美国的1.84倍,日本的4倍,韩国的9.11倍。
但众所周知,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大量的人口,叠加城镇化,提供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海量的、便宜的劳动力。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得以傲视全球。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早已“不成立”,我们的劳动力早就“不便宜”了。据《经济学人》报道,早在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就已经是每小时3.27美元,比越南高2/3,比马来西亚高1/4。
那么,影响中国制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答案就是另一个比较优势,叫“供应链网络”。
40年来,中国工厂积累下来的不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彼此深度联结的复杂供应链网络。
它的本质不是一个链,而是一个网络。
举个例子:生产一把椅子。在浙江湖州有一个县,叫安吉县。这个县有两三千家与家居相关、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办公家居中每3把椅子就有一把来自安吉。
这些企业却能把成本控制得非常低。为什么?因为只要打一个电话,20分钟内所有东西都能运过来进行组装。一个县、一个村子,甚至是一条街道,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的闭环。
这样的网络优势,独一无二,放在其他国家是不敢想象的。他们如果要买齐这些配件,可能要发许多封邮件,甚至是“跑断腿”。
虽然像椅子的生产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种“骇人听闻”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速度优势,绝对不是“低技术”的,而是依靠强大的供应链系统支持。
这才是中国制造最不可被复制的能力。
只要这个底层操作系统稳定,中国制造的未来则依然稳步向前。
02、一个“顽疾”,困扰中国工厂
由此,中国制造业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业集群。
中国拥有成千上万的产业集群。一个镇、甚至一个村子中,聚集着许多同类型的上下游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但却在市场上占据很大的规模:
像顺德厨具、南通家纺、温州鞋靴、广州女装、常熟羽绒服,等等。
这些产业集群、以及其中的工厂,“战斗力”极强:
河北邢台,一座只有39万人口的小县城——清河县。这个不养羊的县城,却是“世界羊绒之都”,产出全国60%、全球40%以上的羊绒制品,年产值超过亿元。世界假发之都,河南许昌,全球80%的假发都出自这里,拥有多家假发作坊、数十万从业人员。整个许昌1/3的人口都从事假发行业。河北白沟,有着“中国箱包之都”的称号,年产箱包8亿只、年交易额亿元,是我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之一。浙江湖州的织里镇,被誉为“童装之都”,有着35万外来人口,超过1.3万家童装工厂,年销售额超过亿元。
中国还有许多这种“起于草莽”的产业带,最后都成了世界的“隐形冠军”:
“中国文具之都”宁波的文具制造业,占全国的33%,生产世界近1/4的文具;山东潍坊的昌乐县,生产了全世界近1/3的吉他……
像这样的产业带,不胜枚举,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期被一个“顽疾”所困扰——信息差。并因此面临着3个“老大难”的困境:
1.有实无名的“超级爆品工厂”
在这些产业带上,那些生产过许多超级爆品的工厂,却没有能够成为“超级爆品工厂”,往往知名度很低。
举个例子,余姚被称为“中国造纸之乡”、横店镇是“中国磁都”,但又有谁知道这些著名的产业集群上有哪些出名的工厂?
再比如,河北“白沟箱包”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地域品牌,但在这上面的许多工厂,仍存在着“多、小、散、低”的问题,走的还是“代加工”“量多价低”的老路。
因此,这些工厂普遍陷入到一个窘境中——难以摆脱“代工厂”的标签,往往“有产品、有产能”,却“无品牌、无渠道”。
2.无解的“牛鞭效应”
在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牛鞭效应”,又被称为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
由于信息差的存在,在产业集群上的工厂们,往往都尝尽了这个“牛鞭效应”的苦头。
这该怎么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现在有8个客户,每个客户要买1把椅子。但同时,这个链条上有着4个零售商、2个分销商和1个源头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4个零售商不会认为客户是4个人平分的,因此不会只订2把椅子;同理,每个分销商也会认为4个零售商都会从自己那儿订货。
假设每个零售商订4把椅子,4个零售商就是16把椅子;因此每个分销商的订货量就会大于8把,可能会是12把,那么最终到源头工厂的订单就是24把椅子。
但实际上市场需求只有8把椅子。这就是需求放大的过程。
因此,“牛鞭效应”会带来两个极端:高库存或高缺货,“工厂的生产要么跟不上,要么就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
一位从业多年的服装代工厂老板,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艰难处境:
“品牌商动不动就退单,加上一些坏单、延期单,工厂里至少有4-5万件的库存。这些被退货的库存不仅占用空间,而且还很难处理,通常最终只能按照布料5块钱/斤的价格处理掉。”
3.利润的分配权,掌握在别人手中
在过往,这些中国工厂曾大量依赖批发商和外贸的订单。而这种“依赖”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受制于人。
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微笑曲线”。这些中国工厂,可谓是最辛苦、最消耗人力资源的环节,但却只能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拿最少的利润、沦为欧美的代工厂:
比如,上文提到的清河县羊绒,无论是原料、纺纱还是成衣,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像LV、爱马仕、香奈儿、阿玛尼等世界奢侈品品牌,都与清河羊绒有合作。但遗憾的是,清河羊绒干着羊绒产业链上90%的活,却只拿着10%的利润。再比如,以一只市场价40美元的罗技鼠标为例。罗技公司拿到其中8美元的利润,提供芯片技术的零件供应商取得13美元的收益。而位于中国苏州的罗技鼠标装配厂,却只能拿到3美元,只占整个零售价的7.5%。
另外,在“生产-消费”这条链条上,甚至存在着“中间商赚中间商差价”的情况。
举个例子,一个小生意主起早贪黑到批发商店去进货,拿到的东西品种单一不说,甚至有可能拿了几年货才发现,原来对方也是个下游。如果自己在批发商城里多走几步,甚至能找到这个下游的上游厂商。
而且中间商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双制造成本元的鞋子,零零总总的交易成本大概是元,按理说售价应该是元,但消费者最终可能要花0元才能买到。
某种程度上,这几乎可以说是这些工厂的“基因”缺陷。有人把这称为“隔层效应”——代工厂的信息源和销售,都依赖于中间商或国外的品牌商。自己离真正的市场有不小的距离。
而这也导致它们非常容易“被锁死”在进入壁垒低、利润薄的价值链底端。
03、“世界工厂”的出路,在哪里?
因此,一个问题呼之欲出,急切地需要答案:
中国工厂,有没有可能孕育出中国品牌?
甚至有没有可能直接接触消费者?
这些都是中国工厂转型、找到出路的“真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最大的B2B内贸批发平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就在一个月前,4月25-28日,在深圳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展会:源头新厂货商人节暨第29届深圳礼品家居展。
带来平台上0多家优质的源头工厂,与全球知名的展览及会议主办机构——励展博览集团旗下在华成员公司励展华博强强联合,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品展会和业内首创的“厂货第一展”,帮助源头工厂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线上走到线下,为展会扩容万线上买家。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厂货第一展”又该如何解读?
1.“生意升级的全新开始”
阿里巴巴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在展会期间的源头厂货趋势峰会上表示:
“这将是万源头工厂和数千万买家的生意升级的全新开始。”
全新在哪?至少有这两方面的实用价值:
1)破除“信用壁垒”的大山
,一个主打B2B电商的线上平台,为什么要在线下办展会?
明明线上平台在效率上更有优势,明明不办线下展会还能省掉一大笔场地费,省时省力还省钱,为什么还要选择“做重”、做线下展会呢?
这都是因为:信用壁垒。
举个例子,在网上买个靠垫,图片上看着一切都很好,可一拿到手“傻眼”了,质量差不说,甚至还是一块布、一块布拼接起来的。许多消费者都曾深受“照骗”其害。
所以对于需要更为详细的采购计划、商品寻源、货比三家的B端生意来说,更需要双方间的充分信任,因为一旦被骗,“沉没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而线下,则是建立信任最好的方式、打消顾虑最真实的场景。有时候,只要通过一家企业的展台布置、员工们的待人接物,甚至是老板的一个眼神、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透过“面子”看到厂家的“里子”。
在展会现场上,摸一摸产品,看看做工是否精良、触感如何、产品体验怎么样,心里大概就有底了。
2)“再也不用辛苦找客户了”
其次,在线下办展还有一个好处,能接触到大量过往“跑断腿”都接触不到的买家。
在过去,许多开工厂的小企业主,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一个工业区一个工业区、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去“扫楼”、上门推销。
这么做,容易吃“闭门羹”不说,最终能达成购买意向的买家也不多、有精力去维护的客户量也有限。
而这次的“厂货第一展”,则意在为厂家、B端买家、消费者之间,创造出一个更长久、更长远的关系。
对源头厂家来说,这是一个精准、高效获客的过程,平时无法大量接触到的买家,现在能一次性地去听他们的顾虑是什么、最在乎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买家而言,则是能够对接大量工厂面对面地聊一聊,不仅可以“1分钱拿样”,还可以在展会上慢悠悠地“货比三家”,最终选到自己最喜欢的商品。
因此在展会上,有许多工厂主反馈:
“每天都能加到0多个买家的联系方式。”“展会效果很好、很满意,带了多款、3万多件展品样,一下子就被拿走50%。”“现在有好几个定制客户在谈,估计下周就会有好几笔、上千个批量单确定下来。”“给我们这样的源头工厂带来了更多的客户流量。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一个一个打电话、挨家挨户地找客户了。”……
很显然,这是一个更有说服力和信任感的“人货场”关系。在这个场景里,噪音都被过滤掉了,买卖双方能够面对面地各取所需。
3.“让工厂成为了主角”
之所以办“厂货第一展”,并非是去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新颖,而是出于供需两端的真实需求、痛点。
比如,对源头工厂来说,全中国万家工厂,数字化率不超过20%,绝大多数长期以来习惯于来单承接、走单定制、委托代工的方式,很难直接接触到终端销售环节,对市场动态“一无所知”。
因此,它们并没有能够把自己的“真实价值”、竞争力发挥到最大化,它们渴望的是:能够更真切、短链路地接受市场反馈。
对B端买家来说,则希望能够对接大规模的源头工厂资源,进货不再需要经过层层分销商,把利润率、采买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C端消费者想要的,则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
因此,对源头工厂、B端买家、终端消费者这三者来说,他们实际上有一个共通的痛点:
需要一个把三者打通的场景。
这次的“厂货第一展”,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最大的意义其实是把源头工厂,这个过去在产业链中近乎隐形的角色,拉到离市场最近的台前,成为主角。
其中,N个“第一”是重点:
首先,“第一展”指的不仅仅是规模,也是第一次进行这种“线下+线上”的办展新形式,让源头工厂、B端买家和C端消费者线下“奔现”,更近距离地触摸真实的市场。
其次,如此大规模、大体量的源头工厂第一次参展、买家第一次能够在一场展会上对接到这么多的源头工厂,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0+源头工厂、+参展商家、10万+趋势厂货、20万专业买家、万+线上买家,通过一场活动就把他们连接了起来。
就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在演讲中所说的:
“更大的使命,是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转场,让工厂成为真正的主角。”
但这些源头工厂为什么能够、或者说凭什么“说成为主角就成为主角”呢?
这个“趋势”不是凭空想象的。
首先,是大环境的变化。过往,这些中国工厂的订单大多来自于国内批发商和外贸。而由于国际疫情形势的不明朗,伴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这种双循环趋势带来的消费红利中,这些拥有过硬生产能力的中国工厂,大有可为。
其次,则是来自的真实数据:
有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开始通过做批发生意,或者直接在上购物。平台上20-30岁的买家数占比明显提升。
去年6月,还一度登顶AppStore下载量榜首。豆瓣、小红书等多个年轻群体聚集的社交平台上,更是出现大量关于的购物分享。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新趋势——C端的消费变迁。
“90后、00后们并不在意你的产品是哪个牌子的,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产品的外形是否好看、品质是否足够好。”
因此一个很典型的新消费现象就是,白牌(无品牌)商品越来越被认可。有数据显示,实用主义消费线上4万亿市场,每年将有20%的增长率,3年后达到8万亿。
这就让助推中国制造“工厂直供”模式的崛起,成为一种可能。
所以这次“厂货第一展”,围绕年轻群体最喜欢探讨的内容来铺开,开设了“智酷流水线、新国货车间、宅学颜究所、无界创意局、绿动荷尔蒙、玩家配货仓”等6大主题展区,围绕宅经济、颜值溢价等年轻主题对源头工厂进行了一次“趋势反哺”。
4.趋势新厂货:让爆款不再是“玄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的商业运行基本是单向的、被动的状态。
从工厂到消费者,按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说法,中间有一条“经济链”,后来经过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价值链”,再后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供应链”。
在这条长长的供应链上,串起了从原料供应商、工厂、大小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消费者的全部环节。
但这个链条一般是单向的,因此一家工厂,很难直接接触到消费者、获得精准的终端用户画像,对市场的感知一般借助品牌商和批发商反馈的“二手信息”,所以能否生产出“爆款”完全是一件押宝的事情。
而对B端买家来说,采购也近乎成了一门“玄学”,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只追求“新品”,那么只要不被市场接受就意味着亏损;如果只选“爆品”,就会存在入局太晚的可能性。
如今,正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阿里将之称为“新贸易”——针对定制、批发、零售三大赛道,用数字化链接百万工厂,开启“批零一体”的新模式。
“批零一体”,按字面理解就是“批发零售一体”。帮助产业带上的源头工厂转型成零售工厂直供。最终让工厂可以跳过多个中间环节直达消费者,进而让需求指导工厂生产。
但凭什么做到这点?大数据能力。
能便捷、灵敏地收集那些隐蔽的、不常见的数据和反馈,比如一家工厂的竞争对手数量有多少、什么样的领域比较火、什么货品卖得好、哪些新货引领未来趋势,等等。
在这种优势下,就能协助源头工厂进行产销协同,把需求和生产匹配起来,形成一个“及时准确的闭环反馈”。
这种直连工厂和客户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破局的关键。
来自广东唐仁实业的董事长蔡凤革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年初,许多客户通过搜索空气炸锅这款产品。的“小二”就把信息反馈给了唐仁实业。他们因此生产了空气炸锅,产品一下子就爆了。
因为相信反馈的信息,比如墨绿色的产品更好卖、3升的电饭煲比5升的更受欢迎。唐仁实业的每一步产品改进都踏准了市场节奏。
另一家叫品沐的工厂也尝到了这个甜头。在过去,几乎每年,这家源头工厂都能生产出几个爆款产品,比如医药箱、吹风机架、云石冷水壶杯等。
但这种爆款,通常来得“神鬼难测”,“平均每设计10个产品,才会出现1个爆款。盈利几乎都是靠这些爆款产生。剩下的9个产品要么不挣钱,要么亏钱”。
而在的帮助下,在新的作业模式里,比如为什么需要这个纸巾盒、它的需求来自哪里、市场有多大、应该是什么风格或颜色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提前从消费者、大数据身上找到答案。或者说,是先有了这些答案,才会有最后的纸巾盒产品。
这样的故事,正在、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身上发生着:
终端的需求,现在变成了工厂灵感的源泉;源头工厂,终于不再是那个离消费者最远的一端了。
今天的中国工厂正在主动地告别“被动”,比过往任何时候都要更贴近市场,都充满着无穷的想法想要去制造“爆款”。
04、结语
彼得·德鲁克曾说:“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它。”
既然所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最终有一天、或早或晚都将被消灭。
那么,为什么不能是现在?为什么不能有人主动去实现它?
任何新趋势开始建立的时候,总得有人先迈出这一步。
,作为全中国唯一一个为工厂量身打造的平台,21年来积累的能力和资源,在今天看,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深入传统制造业的链条中去:截至目前,覆盖了个一级产业带,约占全国一级产业带数量的70%;服务超过50万的源头工厂和万的买家群体。
另一方面,它可以说是最有底气成为打通中国工厂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通路的平台:未来每年将帮助源头工厂打造1万个月销10万件的全网爆品,为产业带上的工厂带来1万亿的生意,扶持出0个年销过亿的源头工厂。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儿,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苦活”“脏活”“累活”。
但的想法,很简单,一切只是为了实现那个最初的愿望:
“让生意变得更简单。”
这个梦想,很大、很难、也一定很艰辛,但却很有意义。
祝福。
参考资料:
[1].独家解读:你所不知道的阿里,刘润
[2].独家解读商人节“厂货第一展”的意义,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3].“七普”背后的焦虑与期待,秦朔朋友圈
[4].中国工厂,年终突围,中国新闻周刊
[5].超级工厂之路:中国制造业的新跳跃,《南方人物周刊》
[6].信任之上,传说中的“厂货第一展”是怎么炼成的,三联生活周刊
[7].信息闪电战,万“赘婿”的生死时速,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