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今晚报」钢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曾是一些文化学者乃至中学生、大学生随身必带之物。曾几何时,中山服的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钢笔,成为文化人的“标配”。钢笔的构造分为笔尖、笔囊、笔杆、笔帽等,其关键技术是笔尖和上水储墨结构,前者保证书写功能,后者则是实现连续书写功能的保障。用久的钢笔会出现笔尖变粗、分叉儿,笔囊破损和笔杆老化断裂等问题。因此,修理钢笔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修理钢笔的,有单独开店的,也有在文具店角落设工作台的。我上小学时,一至三年级,只能用铅笔做作业,到了四年级,除了做数学作业以外,必须用钢笔——那时没有如今的签字笔——圆珠笔不仅不能用来答试卷,就连大人们在单位领工资用其签字,都视作无效。小时候,看着父亲上衣口袋插着的钢笔,我非常羡慕。当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也有了自己的钢笔,但只是那种学生用的钢笔,比较粗糙,写起字来甚至有些剌纸。我就总惦记着父亲的那支钢笔。终于,有一次我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之后,老师让我工整地誊抄一份,放在宣传栏里展示。我借此机会,向父亲提出用他那支钢笔的要求,父亲痛快地答应了。那是一支上海产的金星牌金笔,金色笔帽,紫色笔杆,全包的笔尖,拿在手里非常舒服,写起字来也滑顺流畅得很。此后,父亲就把那支钢笔送给了我。对于一个小学生,用上这种“贵重”的钢笔,我自然是小心翼翼,对之爱护有加。可用了一段时间后,有一次准备灌墨水时,我却发现笔杆拧不开了。我一使劲,上面那段没拧开,下面那段(包着笔尖的那段笔杆)却被拧开了,弄了一手蓝墨水。贵重的钢笔,无法拧开的笔杆,这可怎么办?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可就是大事儿了。当时,我不敢跟父亲说,只想自己去解决,于是就来到离家较近的钢笔修理部。这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铺面,很小的屋里放着一个玻璃柜台,靠墙的桌子上放着许多工具和配件,修笔的师傅是个老头,听我说明情况,他接过钢笔,也不说话,熟练地拔出笔尖和吸管儿,然后将拧不开的那段笔杆儿放到一个玻璃杯里,倒上一些热水泡了一会儿,接着取出来用布把水擦干,轻轻一拧就开了。后来,我明白这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据说,修理钢笔的最高技术是“点金尖”,就是把一颗小得不能再小的金属球儿焊到笔尖上。倒退十几年前,全国也没几个师傅会“点”,这几乎已成绝技。听闻北京东四南大街有位年近九旬的老师傅,修了70年钢笔。他一生修过50万支钢笔,被誉为“钢笔医生”。上世纪80年代,慕名请他修理钢笔的人曾排起长队。如今,钢笔已被签字笔和电脑打字替代。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修钢笔的师傅也难以看到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