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周到
编辑丨张博文
头图丨小品《卖车》
你上一次编瞎话,是什么时候?
对于不同的阶层、人群、年龄段乃至性别来说,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一样。不过放在智能汽车的车主们而言,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上一次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时候。
毕竟,所有车企在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都在或多或少地强调,用户应当时刻双手握紧方向盘,双眼目视前方。而车主们在中控屏弹出的承诺书,疑惑安全培训中,都再三保证自己“遵循使用规范”。
但是,几乎所有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将车辆设置为领航辅助,或ACC+车道保持状态后,抓紧时间掏出手机回几条消息。
不过,如果我们怀着同理心将上述行为解释为“人之常情”的话,那么下面理想ONE车主的这种离谱操作,则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作死”了。
在上图描述的事件中,车主使用了一个套在方向盘上的配重块,忽悠了理想ONE的握力传感器。配合一个安全带插扣,他/她成功让车辆以为自己还在双手紧握方向盘,双眼目视前方驾驶车辆,而自己实则安然将座椅放成平躺角度,坐在后排享受人生。
当然,无论是开车看手机还是欺骗车辆系统坐在后排开车,都是错误且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如果纵观智能汽车,尤其是智能驾驶系统短暂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从另一个维度上似乎可以理解为人与智能汽车博弈的历史。
而在这当中,理应将驾驶员不良行为“斩断于萌芽阶段”的汽车企业,似乎总在监控司机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摸鱼”。
DMS,从何而来?
所谓DMS(DrivrMonitoringSystm),也就是驾驶员监控系统,旨在实时感知司机是否在专心驾驶车辆,并对疲劳、分心等情况进行提醒。该系统一般由两种类型的传感器方案构成,其中一种是“被动式DMS”,即前面提到的方向盘握力传感器,包括扭矩、电容等方案。而另一种则是“主动式DMS”,往往采用红外摄像头配合表情和行为感知算法。
所谓被动,指的是传感器被动进行数据采集的工作方式。一旦系统通过感知握力、扭矩以及电容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便会认为驾驶员没有在操纵方向盘,进而借助屏幕图标、信号灯、音响或座椅震动等途径对司机进行提醒。若在提醒几次后用户依旧没有反馈,那么系统便会退出辅助驾驶状态。一些汽车品牌甚至会在这段旅程结束前,不再允许用户打开智驾系统。
而主动式DMS则顾名思义,指的是传感器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对驾驶员主动进行数据采集和状态判断的方案。借助放置在车辆A柱内侧或方向盘上方的摄像头,采集司机的面部特征,对打哈欠、闭眼、视线偏移等行为进行实时感知,并给予提醒。在此过程中,系统会基于此前学习到的大量人脸表情数据,依靠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判断。
DMS的重要识别指标,便是人眼和目光方向
坦率来说,在智能驾驶系统诞生前,DMS一直是个小众功能。早在年,雷克萨斯LS就首度搭载了DMS,但并没有引发外界的过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