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你认识几个

时代的进步导致生活方式的变迁,曾经耳熟能详的吆喝声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代科技取代了曾经的手工劳作,一些民间手艺也慢慢被人遗忘,这正在消失的30个老行当里面有你熟悉的感觉吗?

1.捏面人

民间面塑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成的面团经过防霉与防裂处理后,捏成各种形状,有飞禽走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黄河流域的豪放,长江流域的细腻。

这项手艺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制作面人的材料很便宜但是巧的是手艺人的手,所以现在这项民间工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传承。

曾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面人现在只能在旅游景点或者是展览会上才能见到。

2.绞面

绞面在古代是女性的一种美容方式,和现在的玻尿酸与美容针不一样的是,绞面是最简单的美容技术。

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女子在出嫁前会请绞面师来到家中将面部多余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得平整一些。

这门手艺基本都是代代相传,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再继续传承下去,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仅仅需要一盒粉、两根线。

在当时美容技术并没有很发达的时候,这项手艺基本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女子在绞面后,皮肤会变得光滑富有弹性。

3.弹棉花

大家还记得《举起手来》的弹棉花歌吗?弹棉花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因为地域有限,弹棉花的匠人经常会背着自己的工具去全国各地弹棉花。

所以他们有一个花名叫做“弹棉郎”,棉花在他们手中会弹得越来越松软,最后变成一床床被子。

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喜欢围一圈觉得像是在变魔术,但是这项手艺别说是城市了,就连农村都很难再看到了。

4.修钢笔师傅

钢笔出现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一种新型的书写方式,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会将钢笔别在胸前十分爱惜,而修钢笔师傅也就相继出现,其实修一次钢笔的利润不高。

因为钢笔的造价本来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类的价格都比较便宜,所以修钢笔师傅能赚的钱很少。

直到现在,钢笔坏了都会选择重新买一根,所以修钢笔这门手艺基本很少有人去传承了。

5.锔碗

锔碗这门手艺说白了就是破镜重圆,像瓷器或者是陶器这种易碎的东西,在碎了之后如果不舍得扔掉,那么锔碗的手艺人便会将破碎的地方重新锔在一块。

通常先是用金刚钻在瓷器的破裂处打上几个孔,然后将细小的钉子用小锤慢慢打进去。

最后涂上特制的石膏,随着时代的发现,锔碗的手艺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美感,哪怕是断掉的镯子也可以用这种手艺修补。

6.爆米花匠

爆米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经常在庙会上出现。

哪里小孩子围得最多,哪里便是卖爆米花的,制作的时候,爆米花匠会把玉米、酥油、糖放在火炉里不断翻滚,让爆米花受热均匀。

最后爆出的爆米花十分香甜,做爆米花的师傅基本不用吆喝,很多小朋友便会闻着味过来。

7.吹糖人

旧时的北京,一些小贩经常背着一个扁担挑着一个长方形的柜子,里面放着熬好的糖稀,上面插满形状各异的糖人。

小时候看着这些东西经常都走不动路,听到家长的叫喊声,小贩经常会停下从熬好的糖稀中拿出一小块。

在吹的过程中会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些等不及的小朋友都会买一个现成的,然后一边吃一边看吹糖人的师父变各种花样,不过现在已经体会不到小时候的乐趣了。

8.补锅

爸妈那个年代,东西坏了都会修修补补,尤其是经常用的锅碗瓢盆,谁家的锅漏水了,下次补锅师傅路过的时候都会把人叫到家门口。

补锅师傅拿着工具一顿敲打,锅就补好了,旁边的邻居看见热闹,经常也会跑回家把家里需要补的东西给拿出来。

大人一边唠嗑,一边看补锅师傅补锅,补锅师傅经常会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漏了,我一文钱不收。在那个年代,有了这门手艺,日子还算说的过去。

9.剃头匠

剃头匠最早源于清朝,那个时候正推行剃发令,所以剃头匠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理发师。

家里边谁要是剃头的话都会把剃头匠叫到家里来,准备一盆热水和毛巾,那个时候剃头匠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

锋利的剃刀来回剐蹭不会留下一点伤口,要是有点本事的剃头匠还会帮人接骨。

曾经有一位剃头匠于皇帝有功,于是皇帝便下令将剃头匠这个行业的税给免了,所以真不能小瞧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行业。

10.手工造纸

中国的造纸术是世界发明的一大进步,现在时代的飞速发展,机器早就已经取代人工进行量产,但是这门手工技术却不能没人传承。

我国传统的手工造纸程序虽然繁琐,但是它的独特之处深受画家以及书法家的喜欢。

古时候,无论鞭炮还是祭祀用的黄纸都是用手工制作的,别看其中的步骤一样,但是造出的纸却有很多品种。

11.精修钟表

当手机流行之后,就很少再有人会佩戴手表了,手表的制作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所以对修表师的要求很高。

这门手艺复杂且收益低,所以很少会有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学习。

钟表从流行到衰败经历过很多次的冲击,BP机、电子表、手机等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人们对钟表的需求也就越来越低了。

但还是有很多修钟表的老师傅在坚持,他们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好的传承者。

12.砖雕

古代建筑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砖雕技术,一块平平平无奇的砖在老师傅的手中被地雕刻的活灵活现。

其实砖雕和石雕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在建筑中砖雕的适用范围可能会更广泛一些,雕刻的主要原料便是青砖。

砖雕师会把设计好图案先拓印在青砖上,然后用刻刀勾勒轮廓,最后刻画细节,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质感,北京紫禁城内大多数墙面用的便是砖雕。

13.修鞋匠

一架补鞋机、两个小板凳便是修鞋师的全部家当,街边的角落是他们白天的容身之地。

这门手艺看似不起眼,但是里面却讲究的很,腿上一块布,手上一根针便将破旧的鞋子恢复如初。

十几年前,他们一双鞋子最多可以赚两三块,现在他们一双鞋可以赚十元,物价虽然上涨了,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修鞋了。

14.扎灯笼

灯笼在古代主要是为了照明,而到了现在基本都是用来装饰,扎灯笼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做灯笼的骨架。

中国的灯笼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每到节目街边便会出现各色的灯笼来烘托气氛,供达官贵人赏玩。

15.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形式的民间艺术,一般情况下,剪纸的师傅都是女性,因为女性的心思细腻,剪起纸也比较讲究。

在农村谁家娶新娘子,有时候第一标准便是看看出嫁的姑娘剪纸剪得如何,因为像张灯结彩的春节,剪纸都是必不可少要出现的,谁家剪得好那可是长面子的事。

16.铁匠

制造铁具的过程对铁匠的要求很严格,火候的大小事关最后的成品是否合格。

和其他匠人不同的是,铁匠基本都有自己的铁匠铺,而且还会有帮手,也就是学徒,最开始捶打铁毛坯的时候,铁匠都会让学徒上手。

等到后期要捶打出形状的时候铁匠才会出手,熟练的将手下的铁打造出想要的形状,生活中很多必需品全是由铁打造的。

17.刻印

一把刻刀在方寸之地细致刻画,沾上红泥成为艺术家的个人象征,这就是刻印,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印章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古玩字画中印章也代表了个人身份。

一位手艺高超的刻印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出手的每一枚小小的印章成为绝无仅有的佳作,为他人的文房书稿及画作锦上添花。”

刻印师的工作干净利落,他们在刻印的过程中必须专注,因为每一枚刻印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没有机会重来。

18.蒲编工艺

还记得活佛济公手上的那把破扇吗?它采用的便是蒲编工艺,一些小姑娘还喜欢将蒲草编织成漂亮的小包背在身上用来装东西,既实用还美观。

蒲编相较于其他的编制工艺,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一点。

19.箍桶匠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木制品的东西,像古代的洗脸盆和马桶,它们都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起来的。

所以箍桶匠的工作便是将这木板箍得扎实一点,保证不会有缝隙出现,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很多木制品便是家中最常见的家具用品。

20.镞花边

镞花边是用锉刀将羊脂香灰的垫板通过手艺人的巧手镞出各种花样,有的是福寿之类寓意较好的字,有的是天上的大罗神仙。

它是祥瑞的象征,不管是新年还是新婚,镞花边代表的都是人们对生活的期盼。

21.锡匠

锡匠是专门制作各种锡器的手艺人,他们工作的时候基本不会固定到一个点,经常在各个村庄之间徘徊。

村民会将家中废弃的锡制品拿过来由锡匠冶炼,然后倒入首先准备好的模具中,等凝固之后,锡匠会将其进行捶打。

直到呈现出酒壶之类的形状,然后焊接上其余部分,这样一个锡制品便成功做好了,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累人的,到现在已经差不多脱离这个时代了。

22.木雕工艺

和砖雕的实用性不同的是,木雕只适合收藏,收藏家为了显示品位,所以经常会把木雕摆放在茶几、书桌以及柜子里面。

它的种类其实有很多,木雕师可以将手中的木头雕刻成各种装饰品,像家中的屏风以及钟表其实有很多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这种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3.篾匠

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饭盒便是篾匠所制成的,他们擅长将一根根竹条玩出各种花样。

编织好的成品看上去非常细腻,当然这种活做起来也非常耗时,学徒在学习这门手工艺的时候经常都会半途而废。

24.锉刀、磨剪子

锉刀磨剪子看起来好像是人人都会,但是要磨出锋利锃亮的刀和剪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在逝去的那个年代,街上的一声吆喝便能让妇女从家中拿出钝刀和生锈的剪子,循着声音找到锉刀的师傅,他们虽然不起眼但却是生活必备。

25.钉秤匠

传闻秤是鲁班发明的,而制作秤的人被称为钉秤匠,制秤的工艺要求极高,一丝一毫都不能出现差错,因为那代表的是一份公道。

如果出现一丁点的失误,那么便会影响整个秤的准确性。

秤杆上共有十三颗星花,相传是当年鲁班依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作出来的,在古代钉秤匠算得上高级的手艺人,但是现在却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26.麦秸编织工艺

麦秸编织工艺是一项具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用得到。

夏天的凉席,厨房的篮子以及吃饭的盘子,麦秸编织工艺所制的成品上绝对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甚至还能编制出玩具,学会麦秸编织工艺哪怕回到旧石器时代也能独领风骚。

27.老扎匠

在古代的殡葬仪式中,会出现一些纸人、纸幡之类的陪葬品,这些便出自老扎匠之手。

他们会用竹篾做出大概的架构,然后在上面糊上白纸,这种算是扎纸工艺,还有一种老扎匠会用藤条编出形状不同的藤椅,或者是装东西的篓。

一根根不起眼的藤条在他们的手下可以变换各种花样。

28.纳鞋匠

他们有着一双巧手,将蜡线灵活地穿梭在鞋面和鞋底之间,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做好一双舒适的布鞋。

在古代姑娘都会亲手为心上人缝一双布鞋表达爱慕之情,纳鞋这门技艺承载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不过上千年的传承最后还是败给了时代的发展。

29.油炸撒子

油炸撒子可能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吃过,但是每个地方的叫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师傅将面团搓成很多条然后放到油锅中煎炸,出锅之后成为香喷喷的撒子,每一根吃起来都嘎嘣脆,不过现在要买油炸撒子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30.铜匠

铜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冶炼浇铸铜的手艺人,他们是以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反复敲打最后制成铜壶、铜碗之类的铜制品。

像唢呐的铜嘴都是由铜匠敲打而成的,在手工匠的行业中,铜匠绝对能占得一席之位,所以在古代学会这种手艺基本不愁吃喝。

民俗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这三十个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艺,希望它们可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继续延续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