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08.html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那个各领域尚不发达的年代,民间的那些“手艺人”也曾凭借着一手绝活,养活了整个家庭。
但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和发展,使得这些曾经我们所熟知的老行当开始受到了打压。
甚至有的已经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那么在这些老一辈的行当当中,你了解的又有几个呢?
补锅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的街头巷尾基本都会有这样一道身影。
他们肩挑着一个扁担,扁担的两边一头装着风箱和煤块,另一头则是生铁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工具。
那就是补锅匠。
老话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那个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的年代当中,只要是家中任何物品的损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修好它,而不是换一件新的。
就连家中一口小小的铁锅也不例外。
每当那独特的吆喝声响起,人们就知道是补锅匠进村了,于是便拿着家中破旧的铁锅前去让他们进行修补。
因为当时锻造技术并不发达的缘故,家中的锅子出现破洞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这也使得虽然每次补锅的钱都不多,但补锅匠们也总能凭借自己的收益养活一整个家庭。
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当补锅匠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引得一群孩子前来围观,毕竟对于孩童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是随时都能看见的。
在那个人们娱乐水平都不发达的年代,孩子们的娱乐项目也非常匮乏,有时候看着看着,一下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而不管锅子有多破旧,补锅匠都能将它修的完美如初,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也让这个行业经历过一阵的辉煌。
但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的锅子也开始变得种类愈发繁多,并且材料也得到了改进。
再加上各个家庭都将换新的当做首选,这也使得补锅匠的行业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当中。
修钢笔在20世纪初期钢笔第一次流入我国时,这种新颖的文具就成为了很多文职工作者以及学生党的最爱。
但由于当时一支钢笔的售价实在是太过昂贵,甚至就连拥有一支钢笔都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钢笔视若珍宝,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惜的心理,就算钢笔出现了损坏也舍不得丢掉,而是想着如何修好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以修钢笔为职业的受益人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相对较为精密的工具,修钢笔可不是所有人都会的,这样的手艺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绝活”。
大多数的时候,修一支钢笔所能带来的利润并不是很高,因为除了一些较为精密的零件外,一支钢笔的配件都是非常廉价的。
再加上如果要价太高,还不如去买一只新的来的划算。
所以那些以修钢笔为生的手艺人多数都是主打一个“薄利多销”,虽然挣得少,但每天修的多了,收益也能够养活一个家庭的。
但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也让钢笔的造价越来越低,如果不追求品牌的话,一支钢笔可能几块钱就能轻松买到。
即使是较为昂贵的钢笔,网络上随手一搜也能够找到教程,所以修钢笔这件手艺,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逐渐落寞了。
弹棉花弹棉花弹棉花,一斤弹成八两八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从老一辈人口中听到过这一口头禅。
的确,在曾经那个年代,弹棉花的店铺几乎是随处可见,甚至就连很多影视剧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
作为一项从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手艺,弹棉花已经渐渐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因为这项技术,才让我们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能够盖上厚厚的棉被,穿上能够抵御寒风的棉袄。
即使是已经使用了很久的“烂棉”,在那些弹棉匠的手中也能重新变得蓬松柔软。
他们那独特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前古人智慧的体现。
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自动弹花机的出现,也让弹棉花这件事走向了工业化,全自动、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也远比手工的工作量快得多。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就连棉被、棉衣都可以实现机器量产了。
这也严重挤压了弹棉花手艺人的生存空间,直到现在,原本随处可见的店铺也已经成为了凤毛麟角。
钉秤这里所说的钉秤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台式秤,而是杆秤。
传说这一物件是由我国手工业鼻祖鲁班发明出来的,并且利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分布,在杆上刻了13朵星花制成的。
这也是为何最初我国的重量计量单位是13两为一斤。
但到了秦朝时期,全国统一度量衡之后,在称杆上统一都加上了“福禄寿”三星。
也正是从那时起,一斤变为了16两,同时也衍生出了“半斤八两”这个成语。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杆秤的制作工艺始终经久不衰。
不过即使是经验最为丰富的老秤匠,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3-5杆秤来。
因为秤在我国是公道的代名词,每一杆秤在制作过程中都必须做到无比的精准。
所以杆秤的制作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都是非常吃香的,甚至于想要找一位好的工匠制作杆秤,都是要提前数天乃至数月进行预约的。
并且一位好的秤匠在当时也是德高望重的,因为能保持数十年都不做坏秤,人品自然是没的说。
可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电子秤的出现,也让杆秤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伴随着杆秤的越发小众化,钉秤匠也开始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结语随着现如今时代的发展,许多曾经民间的手工艺行业,都陷入了难以传承的难题。
但历史却不会忘记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更不会忘记他们为中华民族进步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够经久不衰,永远成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