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小学一年级语文生字第

一、字形演变

月,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与“日”对照,所以古人造字时,字形像半月之形,表示“月亮”之意。后来,半月形内又加了一点。

金文延续甲骨文象形的特征,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字形稍扁,浑厚而富有张力,中间有一点或一短横。

小篆字形延续金文但多变,并逐渐发生讹变,由象形变为表意。写法较多:

隶书在延续小篆的基础上,笔画由圆转变为平直,字的形体轮廓发生旋转,字形直立,字形基本固定。在形体、笔画上,已经看不出半点月牙的踪影了。

楷书延续隶书字形,更加笔画化。

二、含义

月,象形字。其本义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即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创造了“月”字,沿用至今。“月”有时与“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义。《说文解字》:“

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

即月是缺的意思。

月也表示一种计时单位,如:月份;还可表示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如:月薪;也可表示形状像月亮的、圆的,如:月饼;同时表示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如:月子。

“月”是常见偏旁,以“月”为偏旁的字,一类与月亮有关,如朔、望、朝等。还有一类是由“肉”(篆文中的月和肉很像)演变而来,与月亮无关,如肘、肚、肺、肥等。

三、农历中朔望晦弦等固定叫法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朏[fěi]”;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叫“满月”或“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魄”有时写作“霸”)

四、月亮有关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吴刚伐桂的故事,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被发配到月亮去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被砍下的树木又会长回到树上,桂树怎么也砍不倒,天帝把这种无休无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就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子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能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玉兔捣药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此药可以长生不老。后来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借用了玉兔、桂花等传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据西汉《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讲述了后羿之妻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偷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借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